首页 > 健康生活 > 健康养生 >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来源:靓范儿    阅读: 7.49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人十分注重养生,特别是对心脏的保养,心脏是人活着的源泉,人的心脏不跳动代表人也死了,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1

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9、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10、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11、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12、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欲求除病,当明用气。欲明用气,当先养性。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2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养心的最高境界是养性,“心”还包括情理、情感、心性等要素。说到情绪,多多少少我们还能控制住,养性实在是太难了,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呢?

第一、生活中增加自己的品味、修养;此外,还要调整自己对世界、宇宙、社会以及他人的看法,让自己的内心积极起来,阳光起来!——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

现在大家提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三观的说法,其实传统的中国人还要加上“宇宙观”这个概念。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第2张

钱穆先生说:“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国传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制度的建立、社会的规则、应用技术的开发等,都是在这个框架下建立起来的。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没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就无法全面、整体地理解国学;没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就无法认识和把握中医和养生学。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已病防变。它无论对养生保健,还是防病治病,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的长处在于让你不得病,但我们往往理解成“中医治不好病”,以为能起死回生的医生才高明。

《鶡冠子》里讲述了一个扁鹊三兄弟行医的故事[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针血脉,投毒药,敷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三兄弟,都精于医术,到底谁的医术最高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奇怪: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治病,关注的是神,在疾病出现之前,就把病因先铲除了,人多不解,只有我们家里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刚刚出现之时,人们以为他只能小病,所以他只在我们村子里有名气。我治病,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人们只看见我在扎针啊,放血啊、下猛药啊,在皮肤上敷药啊,反而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闲名传遍全国。文王称赞说:“你说得好极了。”

这个故事突出了“未病先防”的养生观念。

第二个故事,是《韩非子》里记载的《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说:“寡人无疾”,我没事。扁鹊走了以后,桓侯说了一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帮当大夫的,非要给没病的人治病,意外之意,收人钱呗,沽名钓誉呗。十天以后,扁鹊第二次见到桓公的时候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上次是“疾”,这回是“病”。桓侯没说什么,但十分不悦。扁鹊第三次见到桓公,警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没反应,最后一次,扁鹊见到桓公,扭头就走。桓侯派人追上去问原因。

扁鹊说“疾在腠理的时候,还只是个小毛病,用药泡点水,烫烫洗洗的就好了;在肌肤呢,可以针刺、放血。在肠胃了,就服汤药了。病入骨髓,那是阎王老子的事,我是无可奈何了。现在大王已然病入骨髓,找我也没用了。五天以后,桓侯病情发作,身体疼痛,再找扁鹊不见,原来他已躲到秦国去了。桓侯于是不治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已病要防变。疾和病是不同的概念。有个成语叫“别来无恙”。恙是小毛病,稍有不适合。有点细微的症状出来了叫“苛”,病来的快,去的也快,就叫做疾;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形质上病理改变,才叫做病,病者柄也,落下把柄的意思。

我们今天误解中医,认为真刀真枪,开膛破肚的西医才高明。扭曲的价值观,病态的认知模式,所以鲁迅弃医从文,要给中国人的价值观治病。所以我们才要讲文化观念上的养生。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