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节日礼仪不是浮华的表象

节日礼仪不是浮华的表象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1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节日礼仪不是浮华的表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节日也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反应当地的民俗,那么你了解多少文化习俗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节日礼仪不是浮华的表象,一起来看看吧!

节日礼仪不是浮华的表象

节日礼仪不是浮华的表象1

圣诞节,一个欧美国家的传统节日,一个正被东方世界热捧的节日。

十二月的中国,处处流淌着浓郁的圣诞气息,形形色色的圣诞卡、斑驳陆离的圣诞树、白须红袍的圣诞老人、流光溢彩的圣诞彩灯,无不显示着圣诞节的魅力。

圣诞节,俨然就是时尚的代名词。青年人趋之若鹜,孩子们也跟着热闹。各家商店披红挂绿热闹非凡,商人绽着喜盈盈的笑脸。

圣诞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是在纪念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人们为什么要这样隆重地纪念他?当你问到这样的问题,大多数的人会摇头——这就是今天中国的圣诞节,只在娱乐,而不解其意。至于圣诞节的背景,圣诞节的内涵,圣诞节的宗教情愫,人们知之甚少,获知更少。

喧闹,触及的只是圣诞节的表象。

然而,圣诞节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节日,而是一个神圣的节日。

公元纪年,您是否知道这是为纪念耶稣的诞生吗?您是否知道这个出生在一个普通木匠家庭的人,为何会受到今天全世界20多亿人的信仰吗?

答案是:耶稣,是天主赐给全人类的一份爱的礼物。当人类的原祖父母亚当、厄娃背叛了天主,使人类走向死亡时,是耶稣——天主子——承担了我们的罪恶,亲降人间,拯救了我们。

他诞生于简陋的山洞马槽,居住在我们中间,用3年时间传道、医治病患,33岁为补赎世人的罪过,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最伟大最神圣的全燔祭献。

耶稣的诞生,是为了拯救世界,让寻找真理的人们,寻找到永生生命的根源。耶稣说过:“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我们只有找到耶稣,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只有经过他,跟随他,才能获享永恒的生命!

但愿透过圣诞节的庆祝,我们能找到生命的泉源——耶稣基督。

节日礼仪不是浮华的表象2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年“兽”之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以此躲避“年”兽的伤害,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年关”。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驱赶“年”的侵害;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丰收之说

“年”的再一个含意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而逐渐认识的。因而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说明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

万年历之说

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桃符之说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蜮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蜮。鬼蜮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小贴士:王安石脍炙人口的《除日》一诗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该诗的广泛流传也使得桃符一词几乎尽人皆知。更换桃符不仅是过年必做的事,而且春联、门神、年画等也与桃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成为除夕除旧迎新的必需品。

春节习俗

腊八

一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年”的氛围就日渐浓厚。旧日民间以腊八为大吉大利之日,人们便选定这一天为儿女婚嫁的日子。许多地方还流传“腊月腊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的民谣。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腊八粥”,就是用大米、干白菜、干羊角、豆子、青菜、红薯、花生米和腌制的猪板油等混合煮成的咸味粥,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进入腊八,民间开始为“过年”忙活,扫尘、杀年猪、腌火腿、熬糖稀(用米或者山芋)、磨豆腐等等,人们开始办理准备年货。

“送灶”(祭灶)

民谣说“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民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祭灶,在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在《送灶日漫笔》对江浙一带的送灶习俗有详细的描述。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在徽州,女人是不祭灶的。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沿江一带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跳灶王”是民间由古代“驱傩”发展而来的一种活动形式,主要是乞丐们的活动,由腊月一日至二十四日是“跳灶王”的日子。进入腊月后,乞丐们三五成群,扮灶公灶婆拿竹枝闹于门庭,乞钱,谓之“跳灶王”,也含有驱邪之意。

掸尘(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在春节前扫尘,是江淮一带人民乃至全国性民间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合肥一带流传的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他们把这种清扫卫生活动叫“掸尘”。

贴“五福”

有关五福的来由,最多的说它是春联的衍生品。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以及《宋史蜀世家》记载的“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其中钉桃符就是指贴春联,贴春牌则是指挂五福。以上文句中都是桃符在前,春牌在后。由此说明五福是春联的'衍生品。

五福指的是福、寿、康宁、好德、考终命五样。在农村,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会买些红红的五福贴在门上,以祈福来年是个祥和富裕年。贴五福的风俗延续了几千年,不管有钱没钱,过春节老百姓都要买上几堂五福将门窗装饰起来。五福五张为一堂,农历三十(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将前门、后门、大门、侧门、窗户甚至连猪圈、牛棚都给贴上五福。除了贴在门窗上长方形状的五福之外,还有这种专门贴在堂屋里的五福,老百姓叫它大五福,也叫它堂福。堂福一般挂在堂匾上或者堂屋的第二根懔条上。以前的五福都是单张的,因此,门上贴的五福只能为单数(一、三、五、七、九),不能贴双数。现在民间的春节五福是一张大的长长的红纸簇剪而成,就无所谓单数双数了。

年画

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买些鲜艳悦目的年画,贴在门上或室内,增添新春佳节的祥和气氛。春节贴年画,在我国由来已久。年画大部分是以吉祥、喜庆、欢乐、美好等事物,或以典故、成语作为主题,有情节,易于理解。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吸取人物、世界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在我国广大农村,过年也十分风行贴年画。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如今,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小贴士: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我国有三个年画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门对(春联)

春联在许多地区被叫做“门对”,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明代开始盛行贴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早在笔墨尚属民间奢侈的南宋,为避战乱而祈福,巢湖人已自裁红纸借碗口蘸锅灰盖圈成联。有民谣记载:“买张红纸好糊年,目不识丁用锅灰。碗口蘸灰纸上盖,圈圈相连表心愿:四圈事事皆如意,五圈五谷丰收年;六圈圈出六畜旺,七圈巧结鹊桥缘;八圈逢八必主发,九圈久久全家欢……”

窗花和“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在旧日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饭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年饭,是一家在大年三十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除夕年饭是少不了鱼的。“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旧日,年饭桌上的鱼只能看,不能吃,要等正月十五以后才能吃,大年三十各家都应多做些米饭,一直要吃到初三初四,喻示“年年有余”,吃年饭时,不能关大门,要半掩,意思是让祖先也能进来一起吃上团圆的年饭。农村还有给牛驴等做农活的牲畜吃年饭的习俗,在人们开始吃年饭之前,用盆盛些大年三十做的米饭喂牛、驴等。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相传“年”兽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种现象逐渐成了“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农村(有的地方至今还奉行),无论年三十夜守岁到什么时辰,人们要把家里地上的垃圾清扫干净,大年初一是不能扫地的,也不能往外倒水。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农村,大年初一,年轻人还要聚集在一起走门串户,给村里年长者和宗族中辈分大的人去拜年。

压岁钱

春节拜年,一般是按辈数大小互相拜的。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拜年的儿童“压岁钱”。压岁钱,是山安徽地普遍流行的作法,相传是由宋代的“压岁盘”演变而来的。据说,在历史上,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这就是“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这就是现在付给压岁钱的方式。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份,《燕京岁时记》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是指带方孔的铜制钱。自纸币代替金属制线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写诗描绘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时的喜悦心情:“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小贴士: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中国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放爆竹

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中国人的习俗,要燃放许多爆竹。以示对过去一年的辞岁和对新的一年到来的祝贺。爆竹,即鞭炮,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爆竹是用竹竿作为火炬,竹竿点燃后。竹节内的空气因受热膨胀,使竹腔爆裂,发出劈劈啪啪的爆炸声。

唐代以后,随着火药的发明,爆竹的制造有了改进,把火药装入筒中,点燃后能够产生巨大的声响。于是人们仿效这一做法,用爆竹筒驱魔。宋代后,爆竹改用纸制,称之为爆仗竹。南宋时又出现了“百子鞭炮”。“武林旧事”有内装药线,点燃鸣响后,红纸落洒地面,有着吉祥之意。由于鞭炮能增添喜庆,加上小巧轻便,便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除夕夜,大年初一,鞭炮齐鸣,使节日活动更加多彩,气氛更加热烈、浓郁了。

小贴士:鞭炮的燃放,在整个春节期间要持续数日。然而,燃放比较集中的时间,则是在“交子”时,凌晨新旧交替时刻为“子时”这个时刻,辞旧迎新,爆竹齐鸣,礼花、焰火五彩缤纷,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了。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