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0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往往以年龄为标志,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也都不一样,家长要时时关注才能让孩子更好成长,以下分享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1

【第一阶段:乳儿期(0~1.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感表现为一个人对他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他的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可以通过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以关心和爱护婴儿的需要而培养出来。当一个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时,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任感;当父母的信念发生矛盾或父母在照料儿童的方式上不一致时,儿童就会出现恐惧和不安,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婴儿期(1.5~3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羞耻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让我来做”成了这一时期儿童的主流话题。儿童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父母应允许儿童自由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示认可和赞扬,以帮助他们形成自信心。相反,如果这个时期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干涉过多,甚至支配儿童的一切活动,儿童将对自己的行为或自身产生羞怯感,从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发展。

【第三阶段:学前期(3~6、7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这一时期的儿童把活动范围逐渐扩展到他们的家庭环境之外,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工作、经济、生活上所能取得的成就,都与儿童在这一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学龄期(6、7~12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活动和依赖的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了社会。学龄儿童与学前儿童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开始体会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并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在这一时期里,同伴在衡量儿童本身的成功或失败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和从事社交或集体活动,儿童就会获得一种胜任感而避免自卑感的产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存在着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的危机,此时青少年个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试图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感或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和感情。埃里克森在此阶段提出了一个“社会心理的合法延缓期”的概念,认为随着青春初期的到来,青少年往往感到自己没有能力持久地扮演一种社会角色和承担社会义务,感到要做出的决断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前,需要进入一种“暂停”期,以便延缓眼前必须承担的义务,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如果青少年没有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那么他们就会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在生活中不能选定一个正确的角色,不能确定自己是谁、干什么等。角色混乱的青少年常常焦躁不安,对社会所赞赏的角色表示蔑视和敌意。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埃里克森认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走向社会的青年,未免太全神贯注于自己是谁,以致不能担当起此阶段形成亲密感的任务,可能产生孤独感。只有建立同一感才有可能形成亲密感。所以,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努力获得亲密感,体验爱情和婚姻的实现,从而避免孤独感。在埃里克森看来,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6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

这一阶段的个体已建立家庭,其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因此本阶段的个体既要生育、抚养和指导下一代,又要不断工作以创造事物和思想,这样才能富有创造力,否则将出现人格的停滞。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0岁以上),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在这一阶段,进入老年期的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如果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和满意的回答,就能够完全接受自我,获得一种完善感。反之,个体就会充满焦虑和失望,对死亡产生恐惧感,也会努力去发现一种自我整合。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2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婴儿的主要发展是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信任、安全,反之,婴儿对周围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这一阶段婴儿的生活完全依赖于成长,需要成人的照顾,当感到饥饿、寒冷、不舒服而啼哭时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母亲或其他抚养者的关心和照顾,他们就会感到安全,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在这一阶段,婴儿除了生理需要,还有情感上的需要。父母需要多给婴儿做一些抚触,多一些身体接触、眼神交流、声音交流等来表达对婴儿的爱意。

其实提倡母乳喂养的意义不仅不仅是出于营养学的依据,更有心理学的依据。这对建立孩子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都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婴儿也必然会陷入困境,反而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但是,总体来说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气,具有更好的抗挫力。

所以在这阶段尽量满足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非常重要,也是以后孩子有爱心、能够信任他人的基础。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4岁)。这一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生活习惯以外,已经不能满足于停留在狭小的.空间,而是渴望探索新世界。这一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大人眼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开始了。这时期孩子的很多想法和做法,都会体现出独立意识,他们试图获得一种自主的感觉。

第三阶段:学前期(4-7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在这个阶段,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他们开始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去试探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如打人、挑战父母的底线。这时候,如果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活动能够得到成人的鼓励,就会有愉悦感,主动性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想象力、创造力而得以持续发展。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一些行为进行否定、压制、嘲笑甚至责骂,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不好的甚至幼稚的,容易使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第2张

本阶段又被称为游戏期,游戏在执行着自我的主要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要多鼓励孩子的游戏,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游戏,扮演游戏角色,多让孩子在游戏中作主,描述式鼓励、积极的反馈会让他们更加自信和自主。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的主动性发展程度有关。在这一阶段,孩子可能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父母的情绪稳定,积极的情绪暂停,跟孩子建立好连接、尊重孩子、宽容又不失原则、教授相应的技能至关重要。美国的正面管教理念、芬兰的儿童技能教养法可以有效地运用其中。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儿童在这一时期智力、能力有了快速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随之扩大,儿童依赖的重心也由家庭转移到学校、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埃里克森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习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这一阶段的勤奋是受鼓励的,如果孩子的学习得到了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认可,他就认为勤奋对于他来说是有用的。

由此养成勤奋的习惯,从勤奋中寻找成功的机会。相反,如果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他会认为勤奋对于自己是没有用的,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并产生自卑感。在这一阶段,给孩子积极的反馈、描述式的鼓励也是相当重要,对增强孩子的自信、自制力、抗挫力都很有帮助。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人生话题。这一阶段通常被认为是很危险,在这一阶段青少年往往感到内心有很多冲突,本性的冲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会让青春期孩子感到困扰和混乱,他们的观念不断发生转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有了更理性的认知。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也可理解为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核心的自我”。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是青少年在追求性别、职业、信念、理想等方面同一性的标准化时期,自我同一性必须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整合,才能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这七个方面是:1.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3.角色试验对消极同一性;4.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5.性别同一性对性别混乱;6.领导的极化对权威混乱;7.思想的极化对观念混乱。

第六个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亲密感,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亲情、友情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帮助他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就会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形成了孤立感、孤独感。

第七个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产生一种繁殖感。缺乏这一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专注于自己而产生停滞感。

第八阶段:老年期又称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形成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哲学。如果不能有这种体验,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苦短而对人生厌倦、失望。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3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因此,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

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大家知道,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儿童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第3张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成人一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否定本质特征。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有助于说明群体的行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特征,但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由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