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6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其中宝宝在小时候也会有依恋的行为,宝宝的依恋行为主要集中在母亲身上,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1

从降生时起,婴儿就在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需要——发展依恋行为,并通过吮吸、依附、微笑等反应来建立对母亲的依恋。同时,母亲也由于儿童的哭和笑依恋于儿童。

据有关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儿童,其依恋主要是集中于母亲身上。依恋的方式表现为外显的行为,诸如依附、跟随等。直至3岁以后,由于儿童开始进入幼儿园,随着儿童和父母接 触的机会相对减少以及儿童认识范围的不断扩大,儿童的依恋对象和方式才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3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依恋的萌芽——对人不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最初,婴儿对任何人的反应都没有区别,是无选择地以十分相同的方式,如抓握、微笑等对大多数人作出类似的反应。在新生儿的脸上,你能看到一种奇妙的笑。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运动,它是神经兴奋周期的反映,是身体内部状态引起的一种反射,与外界刺激无关。在新生儿心情满意的时候,对印入眼帘的任何刺激物都会报以微笑。

因此,称这种微笑为非社会性微笑(即生理微笑)。也有人称之为“自发性微笑”。在儿童出生后第5周左右,最强烈的社会性微笑出现了,儿童开始专心致志地注视人的面孔,然后突然开颜而笑。但这种笑只能保持3个月左右。在此之前,婴儿的笑并非表示个人的偏爱,他对所有的面孔,甚至一个纸面具也会产生微笑 。

婴儿的哭也是如此,不光是由于注视着的人离开了视野而哭,而主要是由于生理上的不适。只要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婴儿就会表现出安宁并渐渐安然入睡。

由此可见,婴儿从出生到3个月左右,他们的笑与哭只能是满足其生理需要的手段,而不能说是真正的依恋行为,最多也只能说是依恋的萌芽状态,真正的依恋行为的产生是以认生现象的出现为标志的。尽管如此,我们对婴儿这种生理性的笑与哭作用仍不能低估。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婴儿微笑引起成人微笑的可能性是46%——88%。婴儿微笑的次数是存在着个性差异的,但对婴儿对别人的影响以及随后对他们的反应来说,这些微笑次数的差别又是相当重要的。

母子关系是可逆的,婴儿的良好情绪会引起母亲的积极反应;同样,母亲的态度、情绪也会造成婴儿的不同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非常焦虑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出生后第二 、三、四天内哭得比别的孩子多。这就再次告诉我们,胎教不是可有可无的.,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二)依恋的发生——对人分化的反应阶段(从几个月到7、8个月)

大约在3个月左右,婴儿的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反过去对任何人都友好的态度,其表示微笑的对象仅限于几个熟悉的人,而当他看见陌生人时,它是注视着,如果陌生人对他微笑或抱起时,他才作出一些反应;但是,对悉心照料他的母亲却产生了依恋行为,诸如 依附、要求接近或吮吸、咿呀喊叫等。

到了七八个月,婴儿的行为变化更大,当陌生人靠近 他就哇哇大叫甚至哭闹不安,并转而寻求母亲的所在,而当他接近母亲时,一般是伸手臂作出欲抱的姿势。这说明此时的婴儿已能敏锐地辩别熟人和生人了,这样,婴儿真正的依恋行为便产生了。

自婴儿的依恋产生后,家人应当十分珍惜这种关系,尤其是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且接触频繁的亲人更重视。因为这种依恋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还专门研究了人类婴儿的早期行为,发现如果家人(特别是母亲)对婴儿的态度十分冷淡,缺少交往,使孩子不能产生对父母的依恋,则孩子会变得呆板,不信任父母,以后也不会信任他人 。

另外,中外的一些研究人员一致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母养优于寄养,因为母乳历来被称为是最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养料,它能给婴儿带来许多生理上的好处。同时,由于喂奶时大量的身体接触和密切的母子联系,可以给婴儿带来不少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母子之间关系的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三)依恋的初级发展——对特定的人的反应阶段(8个月到3岁)

儿童在这一阶段突出的特点是对母亲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排他性尤其明显,导致对母亲以外的人几乎没有什么依恋行为。

8个月后,婴儿害怕与母亲分离;越来越依恋母亲。当他听到母亲的声音更显得相当安静,而离开母亲时则会出现强烈的烦躁情绪或不安反应,儿童将依恋之情全部集中于母亲一个人身上,而对母亲之外的人则不再过分亲近。这样,婴儿对人不加区别的友好态度相应减少。

此时,由于婴儿开始学会说话、走路,因此,当母亲离开时,一般采取喊叫、快走跟随 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并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他人外物。例如,当母亲带着一个2岁左右的 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孩子总是先依偎母亲片刻,然后独自向前行走,但仍不时回头看看,只要看到母亲还在场,又会放心大胆地朝前走。因为母亲的在场给儿童提供了一种安全、依靠感。当母亲突然消失时,婴儿就会大喊大叫、紧张不安,甚至嚎啕大哭起来。

正是由于在此阶段内,儿童将依恋的对象集中于母亲一人之身,因此,母亲的情绪态度会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发展。如果当有依恋之情的婴儿需要安慰与抚爱时,母亲能及时给予满足,婴儿的依恋之情就会逐渐加深并形成良好的母子关系;否则,如果儿童这种需要被剥夺了,与母亲的正常接触被取消或忽视了,儿童便会产生惴惴不安的焦虑情绪。

焦虑则是儿童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忧虑、恐惧或紧张的情绪状态,它伴随着依恋的产生而产生,然而,适当的焦虑又具有积极的意义,如能够约束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合 理要求等;不过,焦虑过高或过低时,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产生恐惧,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神经过敏性焦虑,出现病态心理;而焦虑过低时,则会降低婴儿活动的效果,致使儿童对一切事物的不恭,出现顽皮、马虎等不良心性。因此,在儿童依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到焦虑对儿童的影响。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2

面对宝宝依恋妈妈如何离开

每天早上妈妈离开家去上班是姿姿最痛苦的时刻,伤心的大哭直让妈妈心颤。姿姿从出生就由妈妈带着,直到2岁才单独和保姆在一起,她不能接受身边没有妈妈的现实,就连短暂的分别也使她号啕大哭。看不得姿姿哗哗的泪水,妈妈选择了悄悄离开,没成想,这样做的结果反倒更糟糕——等到妈妈下班回来,她多半不离开左右,就连妈妈去卫生间她也像个小尾巴似的跟着;偶尔自己单独玩一会儿,目光也是不停地追随妈妈,一副很不投入的样子。

和姿姿相似,3岁的琪琪对每天去幼儿园如临大敌。妈妈索性把他交到老师手里转身就走,以为宝宝看不见妈妈,也就不哭了。这种对某些宝宝适用的“妙招”,用在琪琪身上却一点也不“灵验”,回到家里总是神不守舍的,脾气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

姿姿和琪琪的表现,说到底是内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宝宝的内心非常脆弱,他们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别依赖父母亲人,这种依恋关系让宝宝清楚自己是有依靠的,如果遇到危险,宝宝会主动到“依恋目标”那里寻找安慰和保护。如果宝宝的生活环境或条件发生变化,这种依恋关系暂时不存在了,比如父母突然离开或宝宝阶段性地、被迫地和陌生人在一起,其由亲情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就会被破坏,表现出烦躁、不安、整天寸步不离爸爸妈妈,如果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原因、想方设法帮助宝宝重新建立安全感,宝宝就会有更深的恐惧感,哭闹不止,“粘着”父母的状态还会加剧,尤其是妈妈。

帮助宝宝建立起安全感,需要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但破坏它却是一瞬间的事。而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宝宝随之也就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如果长此以往,日后会影响他与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宝宝的性格和与人相处能力的发展不利。

如何面对宝宝依恋行为 第2张

这样帮宝宝

预先透露消息

对宝宝来说,在没有任何精神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和爸爸妈妈分开是件大事,即便分离只有几个小时,心理上也自然承受不了。比较稳妥的方法是提前对孩子下点“毛毛雨”,使孩子能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接受这一现状。比如,妈妈将出差一段时间,那么临走前几天先把这个消息告诉宝宝。起初,宝宝会表现出极力的反对,这时妈妈可以耐心解释,告诉宝宝自己过几天以后离开、什么时间回来;说明将要去什么地方,也可以从地图上找到这个地方给宝宝看,讲讲那里的气候、有什么好吃的、好玩儿的,顺便问问宝宝想要些什么小礼物,妈妈回来的时候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嘱咐宝宝在妈妈不在身边的日子该注意哪些事情,和孩子多设想一些玩法,让他觉得即便妈妈不在家,自己也能玩得很高兴。在“梳理”宝宝心情的过程中,尽量寻求家人的帮助,这有助于孩子把分离看得淡些。

正视分离的痛苦

无论是妈妈出差、平时上班或送宝宝去幼儿园,妈妈离开的时候都不要悄悄的或有意将宝宝支开。那样,当孩子突然面对“妈妈不在”的现状时,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形就不那么好哄了,而且,心事重的小宝宝也会时时神情紧张地“提防”着妈妈离开。这样做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怕宝宝痛苦,到头来他会更加痛苦。明智的做法是坦然地和宝宝告别,这样孩子能在短时间内习惯分别,虽然和妈妈说“再见”的时候可能会哭,那是用哭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但由于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孩子会很快“雨过天晴”,愉快地面对和妈妈分开的日子。

有的妈妈送宝宝去幼儿园或上班时一见宝宝哭,眼泪也在自己的眼眶里打转儿。妈妈的这种情绪会传染给宝宝,无疑加深了孩子的分离焦虑。所以,妈妈先要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显出伤心的样子,理性地克制自己,正视分离的痛苦。有了妈妈的坚强,宝宝会逐渐坦然面对分离。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爱他们,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该放手时且放手

对宝宝的寸步不离开、过度保护,客观上造成了宝宝对亲人、尤其是妈妈的过分依赖而排斥进入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所以,适度地为宝宝创设一个交往的空间,分散他对妈妈的注意力,有利于宝宝适应多种环境。比如,宝宝害怕上幼儿园,妈妈可以为他找一个年龄相仿、活泼大胆的玩伴,每天在一起玩一两个小时。一开始,妈妈陪这两个小伙伴玩一会儿,等他们相互产生好感了,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玩了。丰富的游戏和共同的兴趣会让他觉得和小朋友玩比和妈妈在一起更有意思;时间长了宝宝还会建立起一种心理依靠,他也会模仿同伴的样子,不再为妈妈的离去掉眼泪。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