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

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8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不一样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长的想法不尽相同,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1

“我和丈夫看书的时候,孩子要么无所事事地在一旁待着,要么就看漫画书。我们夫妻和睦,也从不恐吓孩子,希望他长大成才,但却不知道如何是好。”这位母亲因为孩子不学习而只看漫画书而担心。

父母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责怪孩子。孩子不会考虑到自己的未来,对能给他带来更多欢乐的漫画书当然是情有独钟。和孩子好好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爸爸妈妈觉得,现在觉得好的东西,以后不一定对你好。你现在觉得看漫画比学习更有意思吧?但是就像好吃的吃多了之后便会肚子痛一样,如果现在光看漫画书,以后你的思维就会不够开阔,变得不会思考。”

这样的道理只有具有一定人生阅历的父母才知道,孩子还不懂得未来的意义。如果父母因为孩子不学习而责骂他,最终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沟通而不是责骂。

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

此外,尽管妈妈非常自信地认为夫妻关系和谐,但这也许只是一种错觉。夫妻关系再和谐,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

这位妈妈说“夫妻关系和谐”的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和丈夫读书时学习成绩不错,关系也很好,孩子怎么会这样子呢?

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我不禁想起在美国讲经时,有一位前来修行的妇人。她结婚已经有17年,一来到修行的地方,便开始为家中的一切担忧。

“我不在的时候,丈夫饭吃不好,也不会照顾孩子,估计没办法出门上班。”

“您请放心吧,不会不方便的`,说不定丈夫还因为您不在沾沾自喜呢。”

“您是不知道,我丈夫啊,没有我,根本没办法活下去的。”

于是,她便开始跟我讲丈夫对自己有多依赖。

“没有我,他连衣服都不会穿。早晨。我帮他穿袜子穿衬衫打领带,他吃完早饭便穿着内衣坐着,等我洗完碗筷帮他穿戴整齐后,他才出门。尽管这样,我从来不跟他啰嗦抱怨。”

但是,丈夫送她过来,临走时对我说:“大师,在这待上几天,她是否就能变得正常一点儿?”

丈夫与妻子的想法大相径庭,丈夫是希望妻子能够改变才把送她来修行。

但是这位妇人却始终执迷不悟,无法逾越自身的屏障。经过五天的修行,本应该悔过,但她却没有任何起色。而其他人经过磨练之后,皆有所改变。

一直自认为很完美的她看到一起修行的人心态都有所改观,自己却一成不变,她才开始反思自身的问题。

“我是不是真的有点儿固执啊?”

“您自己是怎么知道的呢?”

“看到别人的变化我便想到了自己。”

一两个月之后,这位妇人的姐姐打来电话说:“我妹妹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您是怎么做到的?”

妇人回家后,有了很大变化,丈夫也感到很高兴,于是他也参加了第二批的修行。修行过程中,他向我倾诉了妻子曾经让他很恼火的事情。

“衣着方面,我喜欢朴素大方简单自然,但妻子却异常挑剔。西装衬衫领带必须配套,有时候甚至连穿的袜子和皮鞋都要管。因为这些,我感到很压抑很恼火。妻子在打理家务照顾孩子等方面都很细致,无可挑剔,但惟独这一点成为我们经常吵架的原因。我的穿着有一点不合她的心意,她就喋喋不休,最后还让我必须全部脱掉,从头换到脚。以前经常因为这事吵架,后来我干脆不穿,坐在那里等着她拿给我穿。有时,我有急事要出门,她也会拉着我让我换领带换衬衫,每当这时我都想把衣服都扔到地上,用脚踩得稀巴烂。”

我也知道,妻子的行为也无可厚非,只是因为她是个善良贤惠的女子。但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错误可能一无所知。尽管认为夫妻关系和谐,但却有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

自认为善良的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世界上最可怕的女人便是善良的女人。我经常告诫男人要对善良的女人有所提防。善良的女人从小就到处受表扬,所以往往意识不到或者无法想象自己的过失。

或许在那位来倾诉的妈妈看来,孩子没有遗传父母爱学习的精神。但事实上可能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妈妈误解了“孩子像父母”的含义,才会产生孩子不像父母的错误想法。就算父母小时候学习再好,但是孩子并没有看到父母认真学习的样子。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他所能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家庭环境才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

这位母亲应该先自我反省,觉悟出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2

如何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等玩偶“讲话”。

孩子的这种泛灵心理,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年轻父母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对策一: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孩子所提出的“棘手问题”

孩子是好奇的。从2岁末期开始,宝宝就会对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的答案是这个时期的宝宝心理水平难以理解的,但是对孩子的提问我们又不能不回答,否则宝宝提问的次数就会减少,甚至会使他对事物失去应有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们可以根据他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间接地回答。

问题1:“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

“大概是月亮喜欢你,所以跟着你走。”这样的回答,总比你对孩子说“你还太小,爸爸告诉你,你也不懂”更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问题2:“鱼为什么会有鱼鳞?”

“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问题3:“太阳为什么会落下去?”

对于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上回答,或者是用动力学原理来科学准确地回答孩子的上述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你可以这样回答:“一到晚上,动物们回家睡觉了,太阳公公也到山的那边去睡觉了。”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使得孩子得到相应的心理满足。

家长那些自认为善良的可怕想法 第2张

对策二:培养宝宝的爱心与同情心

比如,父母可以将物“拟人化”以激发孩子的泛灵心理,使之产生移情心理,进而理解和形成相应的良好习惯。

提醒:

平时不要给孩子讲有恐怖情节的故事或看恐怖的影视节目。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容易受泛灵心理影响,它们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他们往往把画册、影视、故事里的鬼怪、猛兽、机器人的故事情节或形象和现实生活混淆,对恐怖的画面内容尚缺乏分析能力,以为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影视节目或故事中的妖魔鬼怪,因而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幻觉。因此,我们除了在语言、图画等方面应删除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被伤害的内容外,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带有恐怖镜头的影视节目。这样将有益于发展孩子勇敢、大胆、无畏的品质,进而有益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注意:

不要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来为其行为的过错推卸责任。现实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不小心被木条绊倒,带孩子的成人往往会一边抚慰孩子,一边指使孩子或帮孩子去“打”或“骂”那将其绊倒的木条。由于受泛灵心理的影响,一般的孩子都会在“惩罚”木条而获得“报仇”后,逐渐恢复内心的平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因为这等于为孩子推卸责任,这不利于他们责任感的形成。

专家认为在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家长应当有所了解。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