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一笑 > 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

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

来源:靓范儿    阅读: 2.2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红军长征,解放了一个时代;改革开放,解放了一个民族。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很多人都很敬畏的,下面小编分享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1

一段历史,或者说一个故事,从何说起呢?那个年代,年轻时说走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朝好的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朝差的说,是不谙世事太幼稚。而现在年纪愈老感慨愈深,想起来倒是一种庆幸;庆幸经历过“长征”,人生的痕迹,于尘海留影。

那年我18岁。1966年高中毕业,遭遇“文革”,读大学的美梦成了泡影,充满喧哗与骚动的政治 运动像龙卷风一样席卷全国,校园里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了。我的心因此动荡不安。恰好红卫兵大串联开始了。对于从未出过山门的我来说,去全国各地串联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去哪里好呢?因为北京有个金太阳,所以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大串联的首选目标是北京“朝圣”。不落时代之后,而卷潮流之中,正是18岁青春期的特点。我想和几个平时合得来的同学一起去北京串联。

虽然我们生活在偏远的鄂西山区,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地被大串联的洪流所裹挟。出身好的同学都被学校分期分批安排到各地串联去了,像我这样出身差的爹不疼娘不爱的人,被校方不屑一顾。我们恩施一中“老三届”的7个男同学孙宗英、倪全堂、彭长旭、苏鑫培、向道容、陈以为和我,经过一番商量后突发奇想,学校不管我们自己走,要学当年红军的样子,从恩施步行到北京!

我们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学过,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途径11个省份,爬雪山、过草地,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要向全国宣告,红卫兵也是英雄好汉!虽然此长征非彼长征,但我们开动每人两只脚,长驱南北中国,穿越长江黄河,其跋涉精神与红军长征一样,这无需多加解释。

我们甚至异想天开,如果毛主席他老人家知道了我们徒步长征这样一件新生事物,很可能就会像对待清华附中红卫兵一样,给我们写信,请我们上天安门城楼,我们的名字就会随着电波和报纸传遍全国,全国就会刮起“长征旋风”。其实我们是井中之蛙,在我们未走之前和行走之中,步行串联的队伍早已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于是,我们戴着缀着红星的八角帽和红卫兵袖章,打绑腿,穿草鞋,模仿红军的样子,并且胸前佩着毛主席像章和“为人民服务”的徽章,手上捧着毛主席语录本,举着一面“湖北省恩施一中长征钢铁支队”的旗帜,背着背篓就出发了。为了实现长征是播种机和宣传队的目的,我们的背篓里背着钢板、蜡纸、刻笔、快板、二胡、笛子等宣传用品。走一路,宣传一路,印发传单,表演节目,始终是那么精神抖擞。好在一路上,凭红卫兵介绍信,吃饭住宿都不要钱,心情自在快活。

从恩施走到远安那天,是农历9月28日,是我18岁的生日。我把一双穿烂了的草鞋扔进河里,看着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不由得高兴地唱起歌来。多年后,我为此写过一篇散文《远安的歌谣》。从恩施到北京,我们走了足足两个月。除了过河必须乘船外,火车、汽车包括拖拉机一律不坐。脚走得裂开了一道一道血口子,脸和手像松树皮似的,然而心劲却越来越大。在北方冬季昏黄的斜阳里,寒风凛冽,走到河南新郑。听接待的人说,此去向北90里就是河南省会郑州了。七个毛头小子像打了鸡血似地兴奋不已,决计马不停蹄,夜奔郑州。

记得很清楚,我们是夜行军到达郑州的。行至半夜,寒潮来袭。北风呼啸,气温骤降,我们冷得实在不行,赶紧躲进路边一处破砖窑里。放下背包后,跑到就近农家偷来一些秸杆和干草,在破窑里生火暖身。当燃料快要用完时,我们又把随身携带的背篓踩扁了,丢进残火里,烧起一堆大火。朔风稍停,就赶紧上路。我记得我是跟着一辆拉白菜的平板车走的,手搭在车尾,又冷又累又睏,迷迷糊糊地机械地走着,到郑州已是晨曦初透。早起的行人见了我们这支队伍不禁发笑,我们穿着怪异的红军装,打着绑腿,竟连眉毛和唇须都结满了白霜。

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

郑州接待站的同志,安排我们住到郑州供电局。我们第一次在供电局洗到北方的池浴,人像下饺似地,过了一把热水瘾。洗完热水澡,又去打篮球。苏鑫培卖弄个三步上篮,大概是跋山涉水之后腿变粗了不灵活了,他第二步刚落地,脚一崴,歪在地上就起不来了。队里决定,留下倪全堂陪苏鑫培在郑州疗伤,其他五个继续北上。

倪全堂后来回忆,他们赶队伍时,从花园口过渡,前面一片灰蒙蒙,是被黄河水冲刷成一轮一轮,被朔风刮得梆硬的河滩地。苏鑫培一拐一拐地,十里黄河滩走了整整一下午。从那时起一直到老,他就有了“苏脚板”的雅号。走到新乡,他们在接待站留言处找到了我们。七兄弟重逢,学着电影里的镜头紧紧拥抱。大旗一挥,又是生龙活虎,长征!

走到河南新乡七里营时,我们去参观1958年毛主席视察田,并在田头合影留念。这张照片距今已有53年,后排右起第一人就是我,当时的青春朝气与现在的苍老暮气形成鲜明对照(旧照之一)。12月14日,我们访问了河北农村一位烈士的母亲,在英雄之家的门口照相,相片题为“在妈妈身边”(旧照之二)。还记得一清二楚,等我们到了北京,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高潮过去了,我们深深遗憾没有见到北京的金太阳。在京期间,我们被安排住在北京铁道学院,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红卫兵大串联晚会,表演了诗朗诵《长征》。我们每天到各个大学看辩论、听演讲、抄大字报,离京时身上还有五分钱,又去看了一下颐和园,反正回家坐车不要钱,剩下五分钱也要花个痛快。那时候多么潇洒啊!我们在北京天安门前的合影(旧照之三)现在已经很有些模糊了,但长征战士的风采依然透过遥远的.岁月看得出来。从北京回恩施后,我母亲发现我棉袄里长满了虱子,用开水和六六粉连杀了三天。我记得,那是一件灯芯绒黑棉袄。

那年我18岁。当我们在南方的农村里翻山越岭,在北方的城市里穿街过巷,在呼啸的寒风中夜行军,在冬日的晨光中走遍京城时,只要紧紧皮带和绑腿,正正八角红星帽,眼睛一下子就变亮了,血液一下子就变烫了,因此再苦再累也不觉得了。那时我们太年轻太年轻了啊!如今,七兄弟中的向道荣和陈以为早已去世了。现在想来,当海市蜃楼般的理想代替了现实的社会问题和真实的人生追求,我们的长征不可避免地显示了幼稚纯洁而又热情浪漫的一面。

很多年以后,在这个20xx年冷雨敲窗的下午,我重读这些旧照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轻轻地撞击着我的心灵。想了一会儿,我突然领悟了,这就是18岁经历“长征”的感慨。没有婉约的诗意,却有岁月的风尘,如夹在书里的花瓣,即使枯萎了,却依然能看出它绽放时的情怀。

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2

关于红军长征的散文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

甘茂华十八岁长征记 第2张

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