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8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做出一番成就,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以及时间,其实更多的是规矩教育,要知道规矩教育有利有弊,一定要把握好度,下面一起来探讨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

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已经被众多家长牢记在心,成为家庭教育的座右铭。可是,在诸多条条框框的规矩教育之下,孩子们真的能够开心快乐、身心健康的成长吗?完全的规矩教育,是家长对孩子正确的爱吗?

写完作业再去玩;考试要努力考进前三名;家务活不用你干,不要插手;男孩子学什么织毛衣,不许学······

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给孩子们定下的规矩,并以此为标准做为家庭法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习惯。家长认为,这些规矩,会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会让孩子的前途更加光明。于是,把这些规矩美化成爱的化身,美化成对孩子无限的关怀。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深刻的爱意,家长们还与时俱进地更换新的规矩,并时常严肃地提醒孩子,这些规矩坚决不容触犯,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孩子眼里,家长的话,就是圣旨,就是命令。孩子以为,家长是最爱他们的。所以,孩子不会反抗,不会拒绝,他们选择了顺从,选择循规蹈矩的生活学习,做了家长眼里的最乖最听话的孩子。

其实,过度的规矩教育,是害不是爱。

孩子会通过长期以来的条件反射,形成一定的生活习惯,造成思维定势,遇事不懂创新,不会思考问题,甚至还会养成逆来顺受,听命于人,怯懦的性格特点。对那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过度的规矩教育,会让他们心中的不满无处宣泄,严重的还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疏离。所以,规矩教育,要把握好度,过犹不及。

日本有个叫凉子的女孩,因为出生在单亲家庭里,所以她的身上承载着妈妈很大的希望,她的卧室里悬挂着妈妈订立的各项法则,内容更是涉及到生活、学习、行为、思想等很多方面,几乎囊括了人生的所有。虽然经过几年的磨练,但凉子最终还是无法忍受,选择了用极端的方式顽强地抵抗。直到凉子被抢救过来的时候,嘴里,念着的仍是:“妈妈,给我点空间,我想要一点自由。”其实,在凉子自杀前的画中,我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憧憬。

规矩教育有利有弊,虽然可以进行操作,但一定要把握好度。

过度的规矩教育,只会害了孩子。适当的用鼓励等积极的方法,也许比那些条条框框,来得更实际,效果更显著。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已经被众多家长牢记在心,成为家庭教育的座右铭。可是,在诸多条条框框的规矩教育之下,孩子们真的能够开心快乐、身心健康的成长吗?完全的规矩教育,是家长对孩子正确的爱吗?

规矩教育会不会是害了孩子2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规矩和爱在教育中不可或缺,但也几乎每个父母会认为做规矩要比爱孩子难得多。确实,爱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本能,而做规矩却往往要逆着这样的本能去限制孩子。结果就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不忍心给孩子做规矩。看上去这样做是因为爱,实质上这是在用爱的名义亵渎规矩的神圣。反之,也有不少父母以规矩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愤怒。这不但伤害孩子的身体,更伤害孩子的心灵,这同样是对规矩的亵渎。所以做规矩难,归根结底就难在我们不能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这种缺乏理性的爱终究会玷污了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

一个人若是只知道疼爱孩子,却不忍心去管教孩子,这样的人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父母。因为“养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圣经》上是这样说的:“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所以正是因为爱孩子,我们才管教,甚至鞭打。管教和规矩是出于爱。你若是一味不忍心,你的爱就变质成了溺爱。溺爱是害也是恨。正如《圣经》的《箴言》中所说:“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没有理性的把持,人那浅薄的爱如窗外的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孩子是自己的最爱,但是当孩子让自己生气时,对孩子的爱马上就敌不过自己的怒气。其结果就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做规矩,动辄怒吼暴力。这样的爱只存在孩子可爱的时候。这样的爱不是真正的爱。《圣经》中对爱的定义是:“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的定义中竟然有八个“不”字,从“忍耐”开始,用“忍耐”结尾。所以真正的爱是对自己的克制,对他人的忍耐。

严格地说,凭情绪做规矩和不忍心做规矩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若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也就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规矩。

所以为了爱,你要忍心给孩子做规矩。为了爱,你也要忍着情绪做规矩。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规矩的根源是爱。所以在谈规矩之前,先要来简单谈谈一个人认识爱的发展过程。

人因爱而生,也为爱而活。但爱是一门需要学习,且需要一生学习的功课。人生要经历三个爱的阶段,学习三门爱的功课。这三门爱的功课分别是: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爱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下个阶段的基础。

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经历的是爱的初级班。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爱、体验爱。爸爸妈妈爱我们,我们感受到了就对他们产生依恋。心理学家发现这个阶段婴儿能否感受到足够的爱,建立起健康的依恋会影响一生的情感发展。但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还是通过单向地接受来理解爱。慢慢地我们进入了爱的中级班,因为我们开始学着分享爱。这个阶段爱的特点是给予和得到的平衡。典型的例子就是年轻人谈恋爱,最高的境界是你拥有我,我拥有你,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如果我想拥有你,而你却不想拥有我,甚至想拥有别人,我就痛苦万分。有时候,甚至双方的爱有那么一点不平衡、不同步,恋爱的过程就很痛苦,因为中级班的学生所能懂的爱只是给与得相平衡的爱。

当你开始为人父母时,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你都要升入高级班了。高级班的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充满理性的爱。仅仅给予就让你有足够的幸福。在这里你和爱的真谛更近。在生活中,曾经见过很多这样的爸爸妈妈。他们原本不曾想要孩子,有的是因为还没有享受够自己的青春岁月,有的是因为对孩子根本没有感觉。但是意外的怀孕让他们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将有孩子的现实。奇怪的是,当孩子呱呱坠地,他们整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情不自禁的巨大变化。他们突然对孩子变得很有爱心,甚至为了孩子可以放弃原来自己认为重要的一切。例如,一个每次出门前都要精心化妆的女士可以转眼变成一个不修边幅、眼里心里只有宝宝的少妇。这样的转变是进入爱的高级班的开始。

这样的转变虽然是一种进步,但不值得有太多的自夸。首先,这一切的变化不是我们靠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宝宝太可爱了,使我们本能地不得不去爱他们。其次,这样本能的爱若没有理性的加入不会持续很长。当你的宝宝不那么可爱的时候,你爱的本相就露出来了。在生活中,我常听到一些沮丧的妈妈这样说:“恨不得没有将这个小孩子生下来!”她们的孩子这时往往才两三岁,因为开始不听话了,妈妈就受不了了。这样的抱怨虽然有情绪的因素,但也说明这些妈妈身上对孩子无私的爱已经开始淡化,恨却在渐渐蔓延。所以,孩子虽然把父母送到了爱的高级班,倘若父母自己无法用理性加固原始的爱,父母的爱仍然会回到中级班甚至初级班的状态。

回到中级班的父母虽然爱孩子,甚至为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爱好,但是这样的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要听父母的话。中级班的父母只能享受可爱听话的孩子。他们的幸福时光不会超过两年,因为当孩子两岁的时候(甚至更早)就开始反抗了。以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演变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斗争的痛苦历史。其实让孩子事事都听你的,你就是想占有孩子。有一天,当孩子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时,你非但不能欣赏,反而会因为孩子不让你占有而痛苦甚至去打击压抑孩子的自我意识。

在现实中甚至也有回到初级班的父母,他们养育孩子就是为了简单地享受孩子带给他们的快乐。他们只愿意享受孩子却不懂或不愿意承担教育的神圣职责。当孩子依恋于他们的时候,他们感到幸福无比。更有甚者,他们会过分地逗弄孩子来满足自己的快乐。

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就这样告诫过我们:“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地铁里的`这位爸爸的行为就是颜之推所告诫的狎昵。用过分的轻慢来逗弄享受孩子。这个爸爸就是一个停留在初级班的爸爸。他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玩具,任意地玩弄享受。但愿儿子的这记耳光能让这位幼稚的爸爸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能玩的玩具。

如果你对爱的理解还处于初级班或中级班,你就很容易在爱的时候毫无规矩,在恨的时候滥做规矩。这样,无论爱还是规矩都是缺乏理性的。这样的教育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你一味凭着自己的情绪来教养孩子,孩子学会的岂不就是无理、任性吗?诚然,父母也是有血肉的人,面对孩子的不同状况时有爱有恨也是正常的。但问题是我们常常不能用理性来接纳这样的现实:孩子本来就是可爱和不可爱的组合。中国古人在《礼记》中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处理对孩子的爱和恨:“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教育孩子时尤其应该如此。无论孩子多么可爱,你都要清楚他也有恶的一面需要你去做规矩。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你都要明白他毕竟还是孩子,反思他的错误中你有怎样的责任。理性是融合爱和规矩的唯一溶剂,理性是教育的中庸之道。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因着你对孩子那无法拒绝的爱,你要用理性把持自己的爱,不要让自己的爱重新回到初级班、中级班的状况。孩子是上帝送给父母学习爱的最好教科书。黑格尔说:“通过对孩子的爱,母亲爱她的丈夫,父亲爱他的妻子,双方都在孩子身上使各自的爱得以客观化。”正是通过爱孩子,我们才领悟了爱的无私之本质,从而真正学会了爱。就凭这一点,我们也要谢谢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到来是为我们学习这门功课带来了一个神奇的机会。他们让我们触碰到了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大爱,也让我们认识自己爱的有限。虚心补上爱的这门功课,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

唯有爱和规矩的理性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著名的《颜氏家训》中有这样明确的教导:“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百善孝为先,只有父母能做到威严和慈爱的结合,才能让子女产生这百善之先。在我看来,用中国传统的阴阳太极图来解释规矩和爱的辩证关系是最为直观而确切的。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