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来源:靓范儿    阅读: 3.6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相信很多家长都很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因为好的教育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下面小编分享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1

家长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扎实根基,让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用宽容的胸怀、平静的心态、温暖的语言、质朴的亲情感染和激励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引领和指导培育,还需要汲取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营养,更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精心呵护和亲情感染,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学生成长的必要条件。任何因素的缺失,都会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家长虽然重视学校的教育,甚至把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教师的培育作用放大到极限,但对其他教育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重视不够,致使教育失衡。这不仅加重了学校的教育压力和负担,制约了学校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对此,就家庭教育谈几点建议。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受家庭、学校、社会综合环境的影响、引领和培育。学生心智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营造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生成,并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健全。其学业在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的感染和驱动下,在教师的引领、指导和学习同伴的互助过程中逐步积累、优化、更新,并生成智慧,产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德、智、美、体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家长受望子成龙、急于求成的心态影响,淡化了学校之外的其他教育因素,对学校寄予过高期望,过于放大学校的教育功能,过分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企盼着孩子天天都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和变化。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场域和环境,也是学生文化课学习、体质锻炼、审美熏陶、才艺形成、品德塑造等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环境和载体的功能作用只有在有效的家庭教育、和谐的社会教育环境的综合协调支持下,才能达到最优化和最大化发挥。

家庭教育应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终身幸福奠基”的发展性、高效性和生命性成长观,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幸福为目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责任,以学生的智慧生成和能力提升为期盼。要消除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以平静、平常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的行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和困难,对每一点进步或每一次成功,既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又要适时帮助分析进步的条件及原因,使其在感受快乐和感受幸福的过程中积淀经验,开启智慧,生成动力。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用宽容的胸怀、平静的心态、温暖的语言、质朴的亲情感染和激励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使其在成功与挫折同生共存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以支持的心态对待学校和教师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场域和环境中的人与人的共鸣,现实行为与社会准则共振的一个认知、积淀和渐进生成的发展过程。学习过程既包括“学”的过程,又包括“习”的过程。其“学”的过程主要是在认可、认同和需求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学生对学校和老师缺乏信任及认同,即使渴望“学”也会因产生认知共鸣的心理内动力不足而影响其效果,致使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动力减弱,还会助长学习的畏惧心理和逆反心理的滋生。其“习”的过程则是“学”的实践、探究和发展的过程的具体表现,在渴望体验的心理支持和探求认知共振的兴趣驱动下进行。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的.学校及教师的深度信任,即使有优质的素材载体、有效的问题情境、良好的场域氛围的保证,也会因心理支持不足而难以保持主动探究的持久兴趣,致使认知停留于表层而难以达到深化理解和发展与生成的境界。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域,这两个场域中的交流主体对象是家长、同学和教师,学生在心理上对家长具有很强的依附性,渴望从家长的认同中获得支持。学校内的事、同学间的事以及他认为教师的“优势”与“弱势”,特别是对他心理有所触动的人和事,一般都愿意以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向家长倾述。这种倾述不仅能使家长对学校有更多的了解,也在进一步拉近与孩子情感距离的过程中使家长逐步了解其心智发展状况,更使家长依托话题情境与孩子观点交融、心理共振、产生共鸣的交流机会。这就需要家长认真倾听孩子的认识和判断,捕捉有效信息,对有助于品德形成的观点给予支持、肯定;对一些道听途说、是非不明的议论及对学校、教师和同学有偏见的评说,家长要站在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以支持学校、信任教师、宽容他人的态度,用恰当的、可接受的语言方式引导其学会明辨是非,学会信任,学会包容,学会尊敬他人,有效激发其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和健康成长的潜能。

让学生回归生态成长环境

家长要求孩子学习好,给孩子必要的压力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压力要适度,要以学生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为根本,要依据学生个性兴趣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扎实根基,让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合力。

目前,为迎合家长的心理需要的各种以谋利为目标的补习班、培训班和教辅资料泛滥,部分家长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或让学生上补习班,或因必需而购置教辅,这些可能的需要也影响和动摇了其他家长,跟风现象也就应运而生。本来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提供的学科教材、教辅和练习已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而家长不加选择和分析地为学生选购大量的重复的甚至是低质的教辅及练习册,逼着学生重复低效学习,使学生在这种状况下浪费时间,耗费体力和精力,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效果;逼着学生上预科班、特长班、补习班和请家教辅导等,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无端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的心理疲倦,影响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协调一致,教育学生不上低效、无效的提优、补差、预科班,不请加重学生负担的家教,不购买不符合学情、超出学习限度的课外教辅资料;指导学生理顺学习关系,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以学校内学习为主,以教师引领下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在达成课堂高效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课外读书、课外文体等活动,使学生在生态学习状态下达成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2

学校教育需要人性化

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

下面是2个儿童教育科研工作者考察德国学校时看到的德国教育片断,也许能作为一个例证,帮助大家了解一种优秀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是如何深入地渗入到教育各个环节的。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 第2张

随意进出的安静角

在德国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室里,都有一个独立的区域,称为安静角。

幼儿园的安静角是半开放和安全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洋娃娃,3~6岁的孩子可以在里面翻跟头,也可以在里面与洋娃娃相拥,满足自己肌肤贴近的要求。

小学的安静角倾向于封闭,一般三面是柜子,一面是布帘,里面有沙发、桌子和书籍。在上课期间,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老师不会干涉他,但老师会格外关注这个学生,因为他的行为暴露了他心理上的需求。

我们曾经与在安静角独处的学生聊天,他们的回答是———“只想一个人呆一会儿。”其他学生也是一副见怪不怪的表情。

这种制度让我们感到非常新鲜。这种设计至少起到帮助孩子们积极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记得在一本关于德国大学精神的书中,提到了寂寞,作者认为德国大学的杰出成就与耐得寂寞有关系,而基础教育安静角的设计,其实已经把对独处的需求合理化了。独处是精神的放飞,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

圣诞节的小马

在一个特殊的小班里,10个可爱的孩子围着一位老师上泥塑课。因为圣诞节马上要来到了,老师正神采飞扬地给孩子讲耶稣在马槽里诞生的故事。桌面上摆满了各种不同造型的小马玩具,这堂课的主题就是用泥巴做一只小马。一个可爱的金发小男孩吸引了我们,他专注地摆弄着泥巴,其他孩子的嬉戏一点也干扰不了他,完全沉醉于自我世界之中。我坐在他旁边,静静地观察他的制作过程:揉、搓、拍、捏……手法熟练且很有激情。这过程显然使这个男孩快乐。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马终于做好了,小男孩笑了,得意地举起它,让我给他的小马拍照。“还有。”小男孩自言自语,又迅速地捏了一只像直升飞机般的翅膀安在小马身上。“小马又会飞了!”我不由伸出大拇指,给小男孩一个无言的赞美。

课后,这个班级的老师告诉我,这些孩子都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儿童,经过心理医生的测试作出判断后而组成这样一个需要特殊辅导的班。这些孩子并无智力问题,他们甚至是智力超常的儿童,他们专注某样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与天分,但面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大脑便会出现一片空白,无法正常听老师讲课,德国教师称这种现象为“黑箱现象”。

这种教学班除了有正常教学的老师以外,还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这些孩子经过一到两个学期有效的训练后,百分之百都可以进入正常班级学习,而做圣诞小马的那个金发小男孩便是一个很有绘画天分的孩子。积极鼓励孩子天分的张扬,而又采取措施极早纠正我们称之为“偏科”的学习行为,这是德国教育中人性化感人的一面。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