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8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很多家长都会担心自己的育儿方式不够周全,宝宝的智力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是很多孩子的发展目标,为大家分享很失望想放弃孩子。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1

父母对自己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应该就是“好好学习”。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想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

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和孩子相差久远。父母和孩子之间通常都会有代沟。有时候孩子的行为父母看不懂,父母的做法孩子也不理解。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一点点退步,就可能接受不了。可是,世界上谁是一直顺利,一直进步的呢?父母要放平心态,接受孩子的结果。

小海的父母出身农民家庭。小海的父母在小海这个年纪,早早就辍学,步入社会。了解了社会百态。他们认为学习才是最好的出路。从小就告诉小海:“一定要努力学习,我们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

小海一直记着父母的话,但这句话仿佛一块大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从小他对学习就一丝不苟,怕父母失望、怕辜负他们。每次学校举行考试,小海都拼了命地复习,想取得好成绩,让父母高兴。

有一天,期末成绩出来了,平时在班里前三名的小海,退步到了班级第五名。父母对小海失望极了,认为如果小海真的好好学习,不应该退步。

小海精神崩溃了,他终于撑不住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难道孩子只能进步不能退步吗?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

父母为什么对孩子给予很大的期望?

父母的愿望

很多父母因为自身或者家庭原因,放弃了一些年轻时候自己没有达到的目标,进而感到遗憾。等到孩子上学,父母就想把自己的梦想给予孩子,让孩子帮助其实现。如果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加大培养孩子的力度。

但是父母却不懂得考虑孩子的感受,不懂得换位思考,甚至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爱好,要迎合父母的爱好而去学一些特长。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父母太过焦虑

现在社会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很多父母不得不为孩子的以后做打算,怕自己的孩子将来考不上心仪的大学,找不到好的工作。

十分的焦虑,这是很正常的。但是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焦虑过多地带给孩子,让孩子承担。让孩子也产生焦虑,久而久之可能会有心理问题。会让孩子学不进去,精神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父母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会很强势。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父母都要进行“安排”,如果孩子违背其意愿,父母就会训斥孩子,孩子会觉得是自己的错。

长期在父母的强势下,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将这种强势附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敢违背父母,不容许自己不完美,不允许自己退步。

为了提供动力

有些孩子对学习态度不认真,父母很着急,于是为了推动孩子的学习发展,会选择施加压力给孩子。为的就是让孩子有紧迫感,让孩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当今社会,孩子会面临哪些压力呢?

功课的压力

现在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孩子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学习的科目越来越多,老师留的功课也就多。孩子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在完成功课的前提下,还要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多个科目,孩子还要保证自己不偏科。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长,孩子的学业的任务越来越重。比如升入高中,孩子要面临人生的重大时刻:高考。就必须要苦下功夫。为了金榜题名,压力很大。

父母的期望

父母怕孩子一直退步,将自己的想法赋予孩子。希望孩子能够进步,并且一直保持。孩子将父母的期望背在肩上,想让父母高兴。所以,孩子内心会有压力。怕辜负父母,辜负他们的期待。

同龄人之间的竞争

孩子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就是同龄人。孩子总是会很在乎自己的成绩,然后和同学进行比较,如果孩子超过了同学,孩子会感到喜悦

同学超过了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现在很多孩子很努力,孩子怕自己没有别人努力,就会要求自己要更加努力。

面对孩子的退步,父母如何放平心态?

孩子难免犯错

父母要明白,大人都免不了会犯一些错误,何况孩子呢?孩子退步,只能说明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够好,但是代表不了孩子的未来。父母不要担心。父母要给予孩子鼓励,不要怕孩子退步。

耐心和孩子沟通

孩子如果成绩退步,孩子的内心肯定也是十分难过的。父母要耐心和孩子沟通,沟通过程中,父母也就会明白孩子的内心想法,放平自己的心态。渐渐不再强求孩子必须进步。父母不要总想着孩子让自己失望,要多想想孩子的感受。

帮助孩子分析问题

孩子的成绩退步,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帮助孩子分析这次退步的原因,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地去学习,父母也会明白孩子退步的原因,问题分析到位,父母也会对孩子的退步,变得释然。

相信每个父母都会因为孩子学习退步,而变得着急,这是正常现象。但是重要的是不要把这种着急的心态和心理,转变成孩子的压力。

有的孩子会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但是也有部分孩子会因此变得压力山大。所以,父母适度给予孩子一些期望是可以的,但是不要让这些成为他们的压力。要允许孩子退步。

虽然孩子这次的成绩让父母失望了,但是父母要相信孩子有足够的实力和上升空间,取得进步。父母的心态对孩子的心态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父母放平心态,也是为了孩子更好的进步。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带着父母的期望,越走越远。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2

父母的负面想法,造成父母对孩子情绪失控

01、“总是”或者“从不”模式。

我们是怎么陷入这种“总是或者从不”的思维模式的呢?是父母对孩子的寄托着很大的期望,而孩子却没有达到父母预期的期望。

例如“他在学校上课从来不积极”,或者“他总是欺负弟弟”,又或者“我跟他讲道理的时候他从来不听。”

当看到孩子这样,你想要向自己解释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听话,而“总是”或者“从不”的思维模式给了你最方便的借口。而且父母出现“总是”或者“从不“的想法时,也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焦虑、失望和紧张情绪。

后果:孩子如果听到你责怪他“你从来都不听我的话”或者“你总是不愿意吃亏”,他肯定会像刺猬一样浑身是刺,避免和你再交谈,或者完全对你的话充耳不闻。

他的回答会是诸如“你就批评我一个人”或者“我从来都没有让你满意过”,那么,你们之间几乎不可能再进行任何理性的讨论并且解决问题了。

02、“应该”的思维模式。

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指出,那些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的想法会让人们感到沮丧和内疚。

另一位认知心理疗法领域的阿尔伯特·埃利斯博士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虚幻折磨”:不是遭遇让我们感到痛苦,而是虚幻的感觉使我们感到痛苦。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就充满了“应该”和“必须”。

和所有负面想法一样,通常我们并意识不到产生了这些“应该”想法。它们常常源于我们对孩子的那些不切实际、难以企及的期望。

而且,包含着“应该”的想法,跟我们自己的童年经历或者过去的感情经历有关。例如:如果妈妈从小被自己的父母告知“要自己解决问题”,妈妈就会告诉女儿,她应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寻求父母的指导。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这些期望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后果:那些以“应该”为基础的想法只会造成愤怒和挫败感。“必须”“就该”和“得”这几个词也有同样的效果。这些想法只会让孩子在无法满足家长期望的时候感到愧疚或者痛苦。

“应该”想法都是些对某些相关标准的严格要求。好的标准对于健康的亲子关系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不讲道理的“应该”只会让你忽视孩子们独特的愿望、能力和良好的意图。

03、悲观预言。

朋友被自己7岁的儿子气得够呛。还在上二年级的孩子总是跟同学打架,为此朋友头痛不已。她开始觉得孩子一辈子都没法跟同龄人处好关系,也没法好好上学了。“我只能想象情况会越来越糟。”

朋友陷入了“悲观预言”的怪圈。这种负面思维模式是指父母夸大了孩子的行为和事情的严重性。孩子只是偶尔不想吃饭,结果父母就以为他患了厌食症;孩子只是这几天脾气暴躁了些,结果父母心想:“这孩子不会控制情绪,长大了怎么办?”

换一种说法,悲观预言就是高度负面、夸张的预言。在压力下的父母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感到失望,就很可能陷入莫名恐慌,进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悲观的预言。这些负面的投射会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他肯定会失败。”),朋友关系(“她永远也交不到朋友了”),或者家庭关系(“她性格不好,我们该怎么办?)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 第2张

后果:悲观预言既会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信任和交流,也会导致父母的恐慌最后竟然成为现实。

父母总会对孩子抱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健康的期望鼓励孩子们全力以赴,做到最好。而悲观预言只会让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完全放弃孩子,因此造成对孩子的伤害,破坏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04、贴标签。

“他太懒了。”“她就是个不求上进的孩子。”“他是个爱撒谎的孩子。”“她总是无理取闹。”看看这些负面的标签,它们能不对孩子造成伤害吗?当家长开始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孩子时,“总是”或者”从不”的思维模式就会变成一个个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

可为什么家长要给孩子贴标签呢?其实,标签是另一种简单且方便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负面想法一样,标签产生于充满挫败感、愤怒和怨恨的家长脑中。

家长们喜欢贴标签,是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方法解释为什么孩子不听管教或者让他们失望。

后果:负面标签会让孩子自尊的发展受挫,降低其自我价值感。给孩子贴上标签,他就会长成标签的那个样子。

养育孩子,我们对他有个预期的期望,总希望他们能够超越我们,将来能过的比我们好。绝大多数孩子都知道,父母希望能给他们最好的条件。同时,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或者感到沮丧,会难过。

这就让父母更正是这种焦虑让我们的头脑中充满了负面想法。为孩子担心的时候,我们总会产生既负面又夸张的想法,因为我们总是往最坏的方面想,这就让我们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想法,产生更多焦虑,夹杂着愤怒、悲伤、沮丧和泄气。有些父母会默默地吞下这些情绪,有些父母则会在孩子面前以过度激烈的反应来释放这些情绪。

父母的负面想法,让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备感压力从而造成情绪失控。

人的压力为了保护自己,当我们感受到某种威胁,无论这种威胁针对的是我们的人身安全,情绪失去平衡,身体都会进入防御模式。这是一种快速、自动的程序,被人们称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方式。

“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模式涉及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变化使我们能够应付紧急情况的出现。当大脑感知到危险的存在,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就会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应激激素迅速进血液,使你能够迅速逃离或者进入战斗状态。

当父母看到孩子不听话,就会产生负面想法,你最原始的压力反应机制被激活,你就会感觉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了。

负面想法导致负面行为。

负面想法也会导致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行为。他们也许会突然控制不住地大发脾气,或者大喊大叫、嘲笑、羞辱、威胁孩子,对孩子实行冷暴力,甚至打孩子。朋友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曾经说她的妈妈:“好像她的满脑子想的都是对我的不满。然后这种不满突然爆发,他们就对我恶言相向。”

面对孩子的所做的事(或者没做的事)的看法让你抓狂。一旦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想法,你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最重要的是,当你逐渐控制住自己的负面想法,对孩子的反应不会过激,他就会越来越听话,减少叛逆行为。

第一步:觉察到你的负面想法。

注意那些带有消极、负面意义的语言。

当你看见孩子的行为,头脑里出现他总是或者从不听我的话(“总是”或“从不”模式),你必须或应该做好(“应该”或“必须”模式),或者“你这一辈子肯定没啥出息”(悲观预言)。

当你的头脑中闪现这些词语时,就要注意了。

第二步:注意自己身体的感受。

负面想法出现时在身体都会有表现,如:手掌出汗、声音颤抖、音量提高、呼吸急促、握紧拳头.....

当你意识到身体正在绷紧时,试着找找自己的焦虑情绪。你可以再进一步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屏住呼吸?为什么我的肩膀这么酸?我在想什么?”对自己的想法保持觉知,这样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选择自己感受到的压力有多大。允许自己关注身体如何反映自己的想法。

第三步:找到触发负面想法的开关。

作为父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些一触即发的开关。这些开关是一些激发我们负面想法的事件,最常见比如:孩子顶撞我们,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

我们必须知道有哪些事件会触发我们身上的开关,这样在负面想法可能会产生的时候给自己提个醒。

第四步:保持冷静。

避免负面思维方式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它会触发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沮丧和憎恨。保持冷静不仅对于识别和控制负面想法很重要,也能够帮助你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既强烈又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你的自控力会让你摆脱了情绪的左右。你有自己约束自己的能力。作为一个父母,你也有自我觉知力和自控力,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区别于孩子的地方。

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达到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失望和焦虑时,各种负面想法就会产生,从而使我们不能冷静对待孩子的问题,给孩子造成伤害。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必须消除自己的负面想法。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3

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现状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因

孩子为什么不像我?

有些学业优秀的父母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成绩不好,有些做事干练的父母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做事拖沓。

从遗传学的角度,人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而孩子对父母遗传基因的继承又是随机的,因此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像父母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另一方面,孩子与父母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差异,也是造成孩子不像父母的重要原因。只有教养方法与社会环境、孩子的个性和心理需求匹配,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出孩子的潜力。

孩子为什么不如别人?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好,没人愿意接受不如别人的现实。然而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如果坚持把别人当作要求自己孩子的标准,结果只能是孩子痛苦、自己失望。

还有些孩子确实智力能力都不差,那么他不如别人很可能就是家庭原因了。父母的生活习惯、工作经历、个人素养、夫妻关系以及对家庭投入等方面的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综合素质和长期发展。

孩子不是做不到,而是不努力

有些父母总是觉得孩子只要再认真一些、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然而常常是同样的话说了十几年还是老样子,一点儿改变也没有。

这样的现象一般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存在弱点,比如缺乏自制力和责任心。二是父母空泛的教育无法让孩子领会和改进,比如认真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做才是努力?

是否愿意努力?是否知道怎样努力?能否持续努力?这些也是一种素质或能力。它可能存在先天差异,但更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提高。

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受多种因素制约。于是当这些期望一次又一次落空时,有些父母会责怪对方把不好的个性遗传给了孩子、任由自己的不良习惯影响到了孩子,或者在教育中没有积极配合;有些父母会责怪祖父母教养不当,让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还有些父母责怪老师不负责任、怪其他孩子的影响、或者怪社会环境恶劣。

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原因是容易的,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反思自己和改变自己,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现状,缓解焦虑。

二、那么,如果孩子的表现总是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甚至让自己失望,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跳出这个怪圈,找到一条出路呢?

自我反思是第一要务

有人觉得父母以身作则最重要,认为只要自己做了孩子就会学着做,因此并不对孩子做出明确要求。而这正是一些孩子不像父母的原因。

比如父母勤快而孩子懒惰可能是因为过于宠溺,父母要强孩子懈怠可能是因为要求太高,父母谦谦有礼而孩子肆意妄为可能是因为过于骄纵,孩子如父母一样聪明但成绩不好可能是习惯培养不到位。

人都是有惰性的,再加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如果没有适当的外力,很少有小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按父母的期待长大。

因此,当孩子让你感到失望时,要同时反思自己做得怎样?以及对孩子是否有必要的要求和约束。有了父母的思想上的反思和行动上的改变,孩子才有进步的可能和机会。

给孩子具体帮助

很多孩子知道父母的苦心,也很想变得更好,让父母更喜欢自己,但却苦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或做不到长期坚持。由于长期被这些问题困扰以及被父母训斥,孩子还会产生焦虑、对抗、自报自弃等心理问题。

很失望想放弃孩子 第3张

针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孩子以帮助:

(1)站在孩子的立场,给予他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持续保持战胜困难的欲望和动力。只有孩子愿意努力、对自己有信心,他人的帮助才能起作用。

(2)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书籍、网络或向老师和教育专家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会使孩子的改进更有目标。

(3)为了让好方法达到好效果,对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孩子,最好和他一起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同时还应该把握好度,不要把监督变监视。

接纳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

即使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孩子可能仍然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此时,父母必须深刻认清的是:孩子身上有你的遗传基因,但不是你的复制品;孩子可能有与你类似的特征,但不同点更多。

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但没有一个儿子是龙。正如梁启超一门九子个个成才,但没有一个孩子的声名高于父亲。

所以,把孩子当作一个与自己不同的、独立的人去看,才可能冷静而耐心地观察他、了解他。进而不仅接纳和包容他的弱势,更能发现和培养他的强势。这样也才能避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孩子,而是为他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接受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

很多时候,承认孩子不如自己相对容易,承认自己孩子不如别人就真的很难。这不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而是心不甘情不愿。

当孩子获得光环与荣耀,父母必定引以为傲。但如果对此过于看重,就说明父母在潜意识里缺乏自信,希望以孩子的成功弥补自己的失败。同时这也说明父母没有在自己的事业和和生活中获得足够的心理满足。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一方面发现并培养孩子的优势和擅长,同时帮助孩子和自己建立自信;另一方面减少对孩子的关注,注重做好自己的事,过好自己的生活。

作为父母,我们无法替孩子成长,但是可以帮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合理的目标、给予积极的鼓励、配合适当的监督。这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也是每个父母都可以做到的。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