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一笑 > 中国最长的地名

中国最长的地名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8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国最长的地名,众所周知,城市名或地名都以简短为多,两个字的地名是排第一多的,在过来是三字、四字地名,但是超过四个字的地名就很稀少了。以下分享中国最长的地名,一起来看看。

中国最长的地名1

这个中国最长的地名,叫做“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整个地名多达十个字,还包含了”布拉格“这个欧洲著名城市的名字。

也许你会觉得奇怪,这个名字怎么读都不像中国的地名。曾经这里叫谢别斯廷,来自蒙古语地名的音译,是穿越黑戈壁的古道上一处泉水的名字。这个地方今天会改成这样长的一个名字,并被标注在地图上,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探险家斯文·赫定这个人,这里是他最早命名的。

这位著名的探险家曾经两次面临死亡,其中一次就是在个谢别斯延,当时来到这里时病痛突然发作,由于需要抬他前进,几乎拖垮了整个队伍,为了不拖垮当时的科考队,他与几位队员一起留在了这口泉水旁。他们苦苦地等待大约一个月,就在粮尽弹绝之际,救兵方到。斯文·赫定把这个让他永生难忘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标在了他们绘制的地图上。

中国最长的地名

并在“谢别斯廷(音译为SEBESTEI)”泉的前面加上“那林(NORIN)”,这是与他一起坚守的瑞典地质学家那林的名字,因为这个泉的经纬度是那林测定的。因此在斯文·赫定绘制的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地图上,谢别斯廷的正式名字就成了“NORIN---SEBESTEI”。

而出现在中文地图中的“布拉格”是蒙语中“水泉”的意思,显然是后来绘图人所加。于是连贯起来,就有了如今这个超级长的名字。

这是中国最长的地名,也是唯一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地名。千万不要小瞧这眼荒漠甘泉,这次无意间的测绘竟为后来的中蒙国土边界线之争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在中蒙外交谈判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总理提出应该根据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张地图来划界,于是找来《斯文赫定1927年——1935年中亚考察地图》,谢别斯延这口井在地图上就是划在中国境内,其北面划出了当时的国界。

有了这个有力的证据,经过最终谈判,这个区域被划于今天的中国境内。所以,谢别斯廷泉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周恩来井”。现在这口井已经成为文物被保护了起来,加上了护栏。如果没有这次意外的考察,可能今天的肃北县以及额济纳旗会有一大片区域将成为蒙古国领土,也就不会有今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最长的地名2

这个地方就是 甘肃省与俄罗斯边界的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

其实这个地方原本只是一汪泉水,名字也并不复杂,叫做谢别斯廷 。直到后来来自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将这里命名为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取这个地名可以说是因为他在冒险途中遇到困难是这口泉水可以说救了他与伙伴的生命。

中国最长的地名 第2张

这个地方也叫作“周恩来井”,当初在对这口井有着边界冲突时,是周总理拿出了一张让国际上都认可的`地图,而地图上这口井就是划在我国境内的。

实际上现在的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基本上已经干枯了,但是其对国家边界,亦或是对其他方面都是很有意义的,现在已经被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

中国最长的地名3

“鞭打芦花车牛返”——中国最长的村庄地名

安徽省萧县杜楼镇孟窑村有个自然村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它是我国村名最长的自然村。这个村名的由来很不一般,它源于春秋时期闵子骞的孝行故事,即《二十四孝》中的“芦衣顺母”。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

《二十四孝》芦衣顺母的故事是说:周朝的闵损,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父亲又为他娶了后母。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她为己子做棉衣用的是丝絮,她嫉妒闵损,做棉衣用的却是芦花。某年冬天,闵家父子四人驾牛车外出,父亲要闵损赶车,路途中天气骤变,朔风怒吼,寒气刺骨。

行至山脚下杜村时闵损已冻得瑟瑟发抖,缩作一团,因手被冻僵,牛绳、牛鞭皆滑落于地,牛车失去驾驭,倾阻于山路上。然其弟却身无寒意,父亲见状十分气恼:“真没出息!”随着一声呵斥,举鞭向闵损抽去,瞬间,鞭打之处,闵损棉衣绽开,芦花飞扬。其父一时惊呆了,看似是厚厚实实的棉袄,原来里面全是以芦花填充。

撕开小儿棉袄一看,里面尽是崭新丝絮。目睹眼前这一切,父亲如梦初醒,恍然大悟,这分明是后妻无德虐待前子,自己不知实情竟又让损儿受了委屈。激怒的父亲二话没说,当即驱驾车牛而返(即鞭打芦花车牛返),回至家中磨墨展纸,写下休书,决心将继妻赶出家门。

这急剧发展的势态把闵损吓坏了,他为了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扑通一下跪倒在父亲面前:“有母亲在,仅有我一人受寒,休了母亲,我们弟兄三人都得受冻啊!”他苦苦哀求父亲看在他兄弟三人的份上,留住母亲,保全这个家。

父亲听了损儿的这番话,觉得言之有理,更感损儿深明大义,孝行可嘉。继母看到此情此景,深受触动,悔恨莫及,深表愧疚,决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于是闵父也就罢了休妻之念。从此以后,继母悔而向善,把闵损当亲儿子一样对待,爱护备至,一家人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闵损(子骞)的孝行,孔子给予很高评价。他在《论语·先进》中称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在孔子的学生中,问孝的人很多,如子游、子贡、孟武伯等。有孝德的人也不少,如曾子、子夏、子有等,但在《论语》中孔子唯独只称赞了“孝哉,闵子骞!”

中国最长的地名 第3张

闵损的孝行故事,杜村的人家喻户晓,迅速传开,深受百姓的赞誉!为了纪念闵损,弘扬他的至孝美德,从此人们就把鞭打芦花回车处的杜村更名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这便是村名的由来。

“鞭打芦花车牛返”的故事、闵子骞的孝行也引起后世官府、朝廷的重视。汉代出台了“举孝廉”的制度,规定孝子可以为官,意在嘉奖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宋理宗皇帝重孝道,为闵子骞题词“子骞达者,訚訚成性,德高四科,学先百行,天经地义,孝哉子骞,父母昆弟,不间其言,五君不仕,智气轩轩,复我汶上,出处修焉”;

清康熙皇帝为闵子骞题词“德行之科”;清雍正皇帝为闵子骞题词“躬行至孝”,并特设官位“孝廉方正科”,由地方举荐孝子,朝廷赐其六品官服,并每遇新皇帝即位,地方即举荐孝子一次;

清乾隆三十二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专门来到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拜谒闵子骞,并在四贤祠挥毫题写“孝道永弘”“惠我南黎”两块“圣谕碑”,现在依然保存在该村。2006年,“鞭打芦花车牛返”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村及周边百姓还把农历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庙会,每年在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回车处逢会三天,开展祭祀、商贸、文艺演出等活动。文人雅士把这故事编成《鞭打芦花》《孝子闵子骞》《闵贤颂》等戏曲节目,每年庙会都请来好几个戏班子前来演出(演唱内容都是颂扬闵子骞的孝行),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百姓,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