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一笑 > 童年的随笔(汇编15篇)

童年的随笔(汇编15篇)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8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随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随笔(汇编15篇)

童年的随笔1

4月6日,76岁的漫画艺术家马克宣辞别了这个他嬉笑怒骂爱恋着的世界。这位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曾参与《大闹天宫》《山水情》《三个和尚》等优秀动画创作,以幽默的艺术培育了几代观众。作为一名85后,我对他的怀念,不仅仅是因为他对中国动画的卓越贡献,更是希望藉此怀念自己已经逝去的美好童年。

虽然时间久远,但童年观看的动画片的许多情节、片段,却深深地印记在我心中。于是,在取得了一点成绩,刚要得意时,我一定会想起《骄傲的将军》里,大腹便便的将军最后落败低垂的脑袋;对“三个和尚没水喝”蕴含的最朴素的道理,有了更深的思考;《自古英雄出少年》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人应有的品质。动画片对我而言不仅仅是观赏和消遣,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曾成就了中国动画的一个“黄金时代”,至今看来仍非常优美,因为他们走了一条“民族风格之路”。这样的“民族风格”,不仅仅是画面上运用了水墨、剪纸等独特的艺术审美表达,更是融入了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俗人情,是民族文化积淀的“集成之作”。与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动画片,多了技巧技术,却少了文化味儿——而这恰恰是动画叙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动画大多是低劣无聊的“勾心斗角”和“你死我活”,追求以夸张的动作刺激感官、增加笑点。这些动画的制作者只看到了他们鼓起来的腰包,没有考虑动画片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传播。

看着这些动画片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在真正的大草原上,迷惑于羊为何在狼面前不堪一击吧?我不禁有些担忧。

童年的随笔2

“吱”一缕尖尖的、细细的声音如一根针刺在我的耳膜上,引起一种尖锐的惊觉:哦!蝉来了,20xx年的蝉。

情不自禁的,那些与蝉有关的记忆如拧开阀们的水流,一路低吟浅唱着直抵心头。在那些令人怀念的童年时光里,当日子按部就班的走进立春,迈过雨水,跨过惊蛰后,我们这群孩子便个个都伸长了脖子,掰着手指头数着春分、清明、谷雨,一直数到节气抵达春的深处。终于可以看到夏的影子了,我们开始整日竖着耳朵,都渴望着一年的第一声蝉鸣跌落在自己的耳朵里,然后循声索踪,逮住那耐不住寂寞、爱买弄歌喉的家伙。那一个夏天,这第一个逮到蝉的孩子也就有了炫耀的资本。

这就是二十年前我们这群农村孩子对蝉的情结,直到现在,当我携着文字再度走进那些与蝉有关的日子,我还能深切地感受到我们这群孩子对蝉的那份痴迷与投入。蝉,实在是夏天馈赠给我们这些农村孩子最好的玩具。

一直喜欢一句诗:“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简练的文字中一个捕蝉的孩子跃然眼前。夏天里,当蝉正匍匐在某一根枝干上时,一个孩子睁着贼溜溜的眼睛,惦着一双小脚尖,跳着农村孩子的土芭蕾,悄无生息地来到蝉身边。孩子窝起手来慢慢靠近蝉,在接近蝉的一刹那,手迅速罩上去,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或如愿以偿逮到蝉,或蝉儿从树与手的缝隙中展翅高飞。想必袁枚诗中的那个牧童应该就是用这种手逮的方法吧。

那时候,为了逮住更多的蝉,我们这群孩子虽然不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哲理,却也在实践中捕捉到一些模糊的信息,无师自通的发明了一种捕蝉工具。寻一根细长的竹竿,一截20厘米左右的铁丝,将铁丝弯成椭圆形,两端插入竹竿顶端的孔中,然后在铁丝上缠一层蜘蛛网,形成椭圆形的蜘蛛网面,这一道工序着实具有竞争性。所谓先下手为强,为了得到几张蜘蛛网,我们这群孩子不知道牺牲了多少睡眠,也不知道搅了多少蜘蛛的清梦,剥夺了多少蜘蛛的劳动成果。清晨,太阳尚在东边的山上沉睡,我们已经举着半成品的捕蝉工具,房前檐后到处窜着寻觅蜘蛛网了。

有了工具,捕蝉也就成了手到擒来的事。一旦发现目标,我们立即持竿投入“战斗”。一双小手把持着竹竿的一端,心怀叵测的将另一端悄悄地向蝉挺进,再挺进,直至有把握逮到蝉了,双手随即加力下压,等到蝉反应过来为时已晚,蜘蛛网面已经牢牢地把蝉的两翼粘住了。

也有幸运的蝉,不是因为我们慈悲的放生,而是游戏本身的必然结果。这个游戏里蝉越多越好,我们将捉来的蝉放进敞口的器皿里,用一个盖子罩住,在“小鬼头头”一声“放”的指令声中,我们纷纷打开盖子,蝉争先恐后奔向自由。我们欢呼跳跃着,为这自己创造的宏伟的飞翔场面。

童年的那些蝉一如风过留白,随着那些流逝的夏天一起溶入生命的深处,偶尔掠过心头,如一汪清泉为庸常的日子带来一丝清凉的快意。

童年的随笔3

●六一节的糖果

那天是六一儿童节,我在陕西省建筑总公司子弟小学读一年级。午间操结束,我们一群小朋友就挤在一溜平房的玻璃窗外,极其羡慕地瞧老师带着高年级同学,围在一堆花花绿绿的糖果前,一五一十地往纸袋里装糖果。

我们小孩子的心里就像盼过年那样盼着六一节的糖果!

下午庆祝仪式结束,我们毕恭毕敬地坐在教室里。因为新来的班主任迟老师说了,谁不遵守纪律就不发糖果。于是,大家睁大着眼睛,安静地看着迟老师将十粒一袋的糖果装在一个盘子里,端着盘子由前往后的分发。

我个子高,坐在第二竖行的最后一排。老师发给我的同桌女孩子一包后,盘子空了,她又上讲台去取。这回盘子却没有端到我坐的最后一排来,而是走到第三竖行的第一排开始分发。这样,就把我给漏发了。

发糖完毕。我勇敢地举起了手,迟老师让我站起来。刚要起身,不料椅背将我的裤子背带勾住了,身子起了一半又被拉回到椅子上,引得哄堂大笑。我一下子红了脸,犹豫地重新站起来,话说得就有点语无伦次:“老师,纸袋没有……我糖……少发了……”话音未落,又引来一片笑声。不知道是我吱唔还是同学嘻笑,让老师以为我是在调皮,故而严肃地对我说:“谁也不能多吃一份,坐下!”我无奈地坐了下来。

放学了,没有发到糖果的我,又被老师批评,心里十分委曲。同桌的女孩子平时不说话,不会叫她来作证;我想到两位好同学赵洁民与王维克,便将自己的书包和身上的口袋全翻给他俩看,又引他俩到自己的课桌抽屉来检查,确实没有一粒糖果。

他俩为了安慰我,一人摸出一粒糖,但我不吃。三个人你瞅我我瞅你,都不晓得下一步该怎么办?我们不敢进办公室,只能站在门外,想等老师出来时跟她说。但是,出来进去的都不是迟老师。这个迟老师怎么就是迟迟不肯出来?这时,比我年长3岁的哥哥放学经过,便问我站在这里干什么?见我不回答,硬拉了我走。

路上,哥哥见我唬着脸,便问:“你做错了什么事?老师骂你了?”

我咬咬牙不回答。

“肯定是做了什么错事……”

我一时怒火中烧,对着哥哥喊:“你走!我不要你管!”

哥哥见我歇斯底里,也就不再理我,自顾自地朝前走。我狠狠踢着路上的石子,心里说不出的懊丧。

吃晚饭时,姐姐嫌我饭粒掉在桌上,刚说我几句,我就嘟囔着嘴生气。姐姐说:“谁的话你都不听了。等妈妈回家,一定告诉……”

还没等她说完,我便一推碗,不吃了。

我呯地一声关上门走了出去。大家都搞不懂我今天是怎么了?其实,他们哪知道我小小的心灵正遭受着冤屈的煎熬。

没等爸妈回来,我就爬到自己的小铁床上,将被子蒙住了脑袋,掩饰着十粒糖果留下的伤心。

移时,妈妈进来掀开我的被角,问:“蒙头睡觉不闷啊?”发现我泪眼婆娑,马上摸我的额头,问哪儿不舒服?我摇头;是不是受人欺负了?我摇头。眼泪却不听话地大颗大颗滚落下来。

妈妈把我抱起来放在大床上和她一起睡,又塞了一只圆溜溜的橘子在我的手心里。妈妈安慰我:“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啊?今天不说,明天告诉我也行。小小年纪心事这么重?男孩子懂得气量要大……这个礼拜天我们全家一起去阿房宫看电影,好吗……”我蛰伏在妈妈温暖的脊背上点着头,浑身是那样的安稳、舒坦;一股股暖流打心眼里冒起,让所有的委屈都化烟化灰般地消失了……

我想:如果那晚没有妈妈温暖的脊背,我也许会做一场恶梦。

是啊,有妈妈在的日子,多好。

那年我7岁。

●梦中的地图册

大概在读三年级的时候,我喜欢上了世界地图,喜欢到能把《新华字典》后面世界各国首都面积人口统统抄在自己的练习薄上;并且能背出絶大部分国家的首都名称来。

当时家住在福州市中心的东大路西端,距离3站路的东大路东端,有一家全市最大的书店。一日我与哥哥在书店的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红色封面的《世界地图册》,标价:8角。我翻开书中的画面:有大洋高山,有平原江河,有许多许多国家,有数不清的城市乡镇,其中还配有若干幅风光图片——不是哥哥拉我,真不想离开这本让我流连忘返的地图册。

自此,我一直记挂着这本世界地图册:那绿的平原黄的山脉蓝的海,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在我的梦中几番出现。怎么样才能得到这本地图册呢?

照我的经验,向大人要8角钱买一本课外书,真还没有过先例。于是,我就想出了一个自力更生的办法:母亲每天规定我的早餐费是8分,省下十天的早餐费,就能收集满一本地图册的钱。于是,我第二天就绕开平时常吃早餐的小食店,开始饿着肚子去上学。心里有了既定目标,实施起来并没觉得困难。

但十天时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漫长的光阴。挨到第三天就碰到了倒霉事:课间我去解手,不慎将口袋里省下的三天早餐费共2角4分钱随手纸一同掏出,眼睁睁看着几张纸币扬扬洒洒地飘落进深深的粪坑中。我随即找了根竹杆,够不着不说,根本无法打捞。当时心里那个痛啊!

不过我并不气馁,一切从头开始。有了这次教训,我严格看管省下的早餐费,将它包成一个纸包,塞在床铺的角落里。在蒙胧中数次见它慢慢鼓胀起来,梦里盼它快快筹足兑现——星期天,我还特地跑去书店看一看那本红色的地图册,见它安然地竖在书架上,我的心里就一阵欣喜。我默默告诉自己:用不了几天,这本世界地图册就是我的了。

终于攒够了8角钱。下午放学,我约了同学彭水波一起去书店,一个人买书还有点胆怯。当我手心里紧攥着8角钱,兴致匆匆来到书架前时,那本红色的世界地图册已经换成了一本黄色的图书:《怎样改造碱性土壤》。怎么回事啊?前几天都还在的呢?我上上下下又搜索了一遍,还是没有。我慌忙拉着水波一同去问售货员。售货员告诉说:那本世界地图册卖掉了,现在库里也没有。

听了这话,不啻是五雷轰顶!我不知道怎样出的书店,极度失望叫我一屁股坐在了书店门口的台阶上。水波数次催促我走,我没动。他就独自回家了。

坐在冰凉的台阶上,那句“我想要的地图册没了”的话,像录音机般在脑子里反复旋转。心里怎么也不明白,几天前还好端端立在书架上,怎么说没了就没了,这不是存心欺负人吗?

书店关门了,路灯也亮了。

有位老者走过来问:“小朋友,怎么还不回家?”

我没吱声。

“迷路了?还是有什么困难?”

见老者如此关心,我便告诉他:“老爷爷,我要的那本地图册被卖掉了!”老者笑了:“书以后总会有的。天都黑了,小朋友快回家快回家,爸妈要着急了!”

我突然想起上次捉迷藏,我躲在草堆里,一时没有伙伴找来,竟然睡着了。那天天也黑了,妈妈找不到我都吓哭了。我是得赶快回去。

我小跑一般地加快着脚步,但心情就像天色一样越来越昏暗……

后来,我也经常去书店,但是那本红色的世界地图册一直没有出现过;而我那个8角钱,也没敢用,一直藏到了新年。如今,我拥有的各式各样地图册不下几十本。但是,没有一本地图册能让我有当年儿童时代那种兴奋渴望的感觉,那种兴奋渴望在我的人生中再也不曾出现过。

这种感觉让我寻找到了童年的那份执着,在人生中也应该算是弥足珍贵了吧。

●“良嘎亮”

“良嘎亮”,福州话里是对外乡人的贬义。

我在西安还没读完二年级,全家就随父亲到福州。当时两个总工程师家里共有六名孩子要上学。其他五个孩子比我大,都是小学四五年级或初中一二年级,全部进了省师大附中附小;我虽然可以直接升三年级,但附小却没有三年级名额。无奈,只有独自去条件较差的水涧小学。

水涧小学由一座庙宇改建,没有操场不说,教室也是阴暗潮湿,教育设施严重缺乏:除了几张旧木板钉制的课桌外,凳子都由学生自己解决。我记得回家与母亲说过要带凳子上学的事,但母亲那时忙,或许压根就没想到上学还要自带凳子,所以没当一回事。致使我站在教室后面,贴着墙壁听了半个来月的课。后来不知怎样被母亲知道了,才央隔壁的戴国璋叔叔敲了一只木凳子。但木凳子敲矮了,坐着只能瞧见三分之二的黑板。不过,总比站着听课强。

没有凳子上课,倒还不算什么难题;难的是初来乍到,听不懂可能是全中国最难明白的福州话。上第一堂算术课便让我傻了眼:老师从头到尾没一句话让我听得懂,我只有参照黑板上的加减乘除来揣摩课堂内容;第二节语文课,除了用带有浓郁闽南味的普通话朗读课文,余下的也是鸟语迷离云遮雾障,听不懂。整半个学期都是生活在印度爪哇国。更要命的是只要我开口说话,不管对错,都会引来一阵大笑。估计是我上海味的普通话与同学说的闽南方言格格不入,拿我当成了异类。

由于地区间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巨大差异,当时上海的条件在全国是最优越的,而那时的福州却比较穷困。我的同学大抵是贫民子弟,往往一二只咸橄榄放在碗边,就可以吃下一碗饭去;我的周围男女老少春夏秋冬基本上都赤脚。这也是一种当地习惯。就拿我们的校长来说,她可以烫着头发,穿着大衣,但往下一看:两只大脚一丝不挂。我的同学个个脚底板磨炼出一层厚茧,可以在满地霜冻的地上走,也可以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悠然地走过滾烫的铁板,这真是本事。我们上海小孩不单要穿袜子,还要穿胶鞋布鞋皮鞋,冬天更要穿母亲手工做的上海蚌壳棉鞋。棉鞋每每穿出来,马上引起轰动:女孩子围观这双棉鞋,笑得是前仰后合;男孩子围观就要动手动脚不老实。

更有甚者,我有一件改制于父亲的毛料毕叽中山装,有厚重的假肩膀,一穿起来,俨然像位耸肩挺胸的“小将军”。于是,只要我一出现在教室里,就引得大家齐声叫哴:地主来了!资本家来了!有调皮的同学还上来要脱我鞋子脱我衣服。有一次我用力将一个上来解我纽扣的同学推倒在地,不料他的手臂擦伤出血了,正好被一位老师看到,用福州话喝斥我:这个外地学生怎么这样野蛮!于是,大伙就瞎起哄,围着我用福州话骂道:良嘎亮,奔坡尽操靓!良嘎亮,奔坡尽操靓!——“外地人,放臭屁”的意思。这句口头骂人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很长时间,我都没有交往的同学,也没有说话的朋友,自然是十分的孤独;加上还要遭受大家的取笑谩骂,小小年纪确实挺难支撑得了。我开始逃学。那时正值大炼钢铁时期。我时不时就跟母亲说:今天老师去炼钢了,学校放假;到了明天又说学生要去拣石头,砸碎后卖去铺路以增加学校收入,放假不上课。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就这样混着,奇怪怎么学校、家里都没人管?现在想想:当时老师与家长如果能够沟通或留心关怀一下自己,那我的境况会改善许多。好在三年级上学期考试,莫名其妙还都考了七、八十分。

可能是老天爷不想让我继续掉进这“逃学”的泥潭中。三年级下学期我家楼上搬来了一户印尼华侨,有个孩子叫彭水波,会说国语,又与我同龄,于是也就转到了水涧小学和我同班。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做作业,一起说笑,一起玩耍。有了一个好伙伴,非但不孤独,还增加了好几倍保护自己的力量。四年级读完,水波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到上海去开刀,并且休学一年。正当我为失去一位好伙伴而苦闷时,五年级开学,从外校转来了品学兼优的吴自荣,我们马上成了好伙伴。这该是天赐的缘分吧。

另外,也得益于平时语言环境的耳闻目染,第二学期自己就能听得懂福州话能简单说当地话了。有了语言的交流,上课时举手问答就有了主人翁的资格,课余时和同学的接触面也大大增强:大家最喜欢听我讲上海、西安等地我所熟悉的南京路外滩、潼关华清池……我一下子成了最会讲故事的人。

从此以后,我的学校生活慢慢和谐起来:同学认可你了,老师熟悉你了,学习成绩自然就优秀起来。第二年,选我参加市小学生朗诵比赛,那时福州孩子普通话大都说不好,得了第三名;还作为小学生代表,在一次集会上向省委书记献花。

当我小学毕业考上了当时的全国“考大学状元”——福州第五中学,现为福州市格致中学时,全家人都有点意外:这破庙里的小学竟然会飞出一个小状元来?这又是天赐的惠顾。

确实,冥冥之中,我始终会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操纵着自己:在我8岁这年突然改变了读书环境后,上苍只给予了我半年短暂的磨炼,没让我向辍学的道路上滑得更远;才能让今天的我还有断文识字阅读写作的能力。如是,真正是要感激上苍的厚爱了。

童年的随笔4

现在有很多人说起自己的童年就会讲,自己没有童年,或者童年太枯燥之类的话,但是童年这个词在我的脑海里却是那样的美好与庄重,因为有太多的.回忆,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幸福。

第一次对童年有感觉是在高中,偶然听到了周杰伦的那首“稻香”,甜美的歌词与轻快的旋律让人很快陷入回忆。这种情感涌上心头,突然回过神来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原来已经长这么大了,这种意识让我感到很可笑,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很怀念那段有儿歌和欢笑陪伴的时光,虽然现在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但有些镜头依然清晰浮现在脑海里。自己的调皮捣蛋,小伙伴的天真无邪,大人们的无所不能,构成了童年美好的环境,单纯的思想指示着自己每天去寻找自由和快乐,做着一些大人们认为很幼稚的事情,总是会在一件简单的事情上乐此不疲,时常自言自语,生活就像童话故事,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喜欢和邻居家小女孩一起玩耍,喜欢卖弄自己擅长的小技能,喜欢拉着小狗到处乱跑。总是有颗好奇心在大人面前问这问那,时常让他们很烦,然后会告诉我们:“等你们长大就明白了”。有时候会期待自己早点长大,梦想着做一个警察,科学家或者航天员,但是心里对未来却没有一点点概念。小时候好像没有多少烦恼,有时候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小,小到世界只有自己看到的这么多人,只有自己去过的这些地方……

然而时光却悄悄为童话故事书覆上了一层灰尘,等我们反应过来,童年已经离去,只留下美好而又短暂的回忆。这其实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生命总会在时间的抚养下慢慢成长,或许在某个合适的时间段开出鲜艳的花朵,也有可能在任何时段都没有花朵,但是,它的存在已经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

童年的随笔5

我的童年是及其困苦的,家里穷的吃不饱穿不暖。我们的村子不通路,不通电,它像一颗缺氧的珍珠,静静地俯卧在那信息闭塞、风景秀丽的南漪湖畔边。我们知道唯一的外面世界,就是镇子。那个时候我们管镇子叫公社。我们去公社叫上该的意思。

童年的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上街,每次去了街上我就直奔图书馆,其实也不是图书馆,就是那种私人摆摊,一排木架子上都是破破烂烂的小人书,连环画册等。

镇子是一条很古老的细窄街道,那书摊就在下街头。街道很窄,只能两个大人并肩那么宽,街道两边的房子都是两层不高的格子楼,那种雕花木窗和桐油油过的朝门,地面是长条的青石板路,这样的书摊街上只有一家。

每次走进街心,街心的包子铺都会飘出诱人的香味,我会捏紧手心里的几分硬币,停下脚步眼巴巴的望着包子铺那热气腾腾的蒸笼,使劲的吸几下鼻子,再咽几下口水,然后转身离去。

夏天的时候,我最喜欢雨天上街。戴着斗笠,赤脚走在街心那光滑的石板路上,满是泥巴的小脚丫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雨水哗哗啦啦的砸在青石板上,会溅出朵朵的水花,会发出脆脆的声音,很好看亦很好听。

我记得很清楚,那家书摊是一个做鱼钩的老头看摊,他家的房子进步很深,一排厚重的朝门叠加在一起靠在大门的两边。因为房子进步深,所以显得屋子里很黑暗。那放满图书的木架子就摆放在大门边上,坐在冰凉的石门槛上,就着门口的亮光可以让你看清楚书上的字。那个老头坐在门边一把破破的矮椅子上,椅子旁边放着一只已经变形的不像样子的白铁锅,他手上拿个小铁锤子,嘴里含根线,一直埋头在那儿敲啊敲,那白铁锅里好多的鱼钩,鱼钩的小环环上都拴着一根细细的白线。

我是76年开始上学的。那个年代,农村家里的女孩子能去学校上学,父母的思想已经是很进步的了。小时候我很聪明,认字特别快,课本领回家,我几天就把上面的字都认会了。老师报生子默写,我总是会得满分。

看小人书是我最大的爱好,那个时候没有钱买书,一分钱可以看两本书,后来去的次数多了,给几分钱,那个老头就会多给我看几本。从会认字那天起,我就爱上了看书,弹指间,几十年如风一般,在你不经意间就悠悠的飘过去了。我的童年看过多少本小人书我已不记得了,我只记得童年的我最喜欢看的图书是聊斋系列,那里面的妖魔鬼怪,狐妖花仙,让我着迷,惹我遐想,我常常会幻想我要是书中的人物,我会怎样怎样……

迄今为止,我还是喜欢小人书里的聊斋故事。后来经过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聊斋系列片,我都不喜欢看,我总感觉和原著有些对不上号,改编太多,感觉不是那个味道了!

街上有家百货公司,百货公司里有图书卖,虽然一本图书也就一毛几分钱吧,我也还是没有钱买。我也难得有很多机会上街。每次都是爸爸要我去姑姑家里送个信,说个事我才有机会去街上。

下街头靠近河边,河水大概有小半里路那么宽,但很深,河边都是一溜的青石板台阶。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晴天雨天,都会是一位头戴斗笠的驼背汉子站在船头,撑着一只长篙,在河水里来来回回的渡人过河。去姑姑家,要从下街头的码头坐渡船,然后上岸再步行十几里圩埂路才能到姑姑家。我家离街上还有十五里山路,这样我一天来回就要步行五十多里路程。

每次去街上爸爸只要身上有钱一定会多给我几分,如果没有,爸爸就给我两分来回过渡船的钱。那时候大人过渡是两分钱,小孩子过渡是一分钱。爸爸有时候会给我五分钱,去掉过渡钱,多的钱可以买个包子吃。但是我一次包子也没有买过,把多余的钱都在书摊上看书了,只留一分钱过渡船。回来的时候姑姑必定是会给我两分钱坐渡船的,多余的一分钱,我再看完一本书然后回家。

每次看书我都看到痴迷状态,忘记了时间。那个老头就会催促我:小姑娘天不早了,快回家吧,不然天黑了你会害怕的。我这才会依依不舍的离开书摊,走出街心。

每次离开了街头,我几乎都是“飞”着回家的。因为还有十五里山路,我害怕天黑了,山上会跳出来一只狼或是一群妖怪来!

那些年,在那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一个衣衫褴褛的小丫头,如蝴蝶般在山林里飞舞着……

童年的随笔6

看见其他人童年的幸福!

看见其他人童年的快乐!

看他其他人童年的色彩!

在看看自己童年是灰色!

小时候老师经常留让写自己童年的作文!

我就是那久久交不上去的那个!

老师问我为什么:我只能用一系列的借口!

老师在读其他同学作文的时候,我在下面偷偷的用小手擦去眼泪!

同桌看见了问我眼睛怎么红了,我说有沙子!

为了完成作业我去抄作文书!

去抄其他同学的作文!

其实我的心里是多么希望我也有个美丽的童年!

有个让我骄傲让我自豪的童年!

但是我没有!

小时候不管下多么大的雨多么大的雪我都自己走回来!

看见别的小朋友爸爸妈妈一起来接!

一出门口就可以扑到爸爸妈妈的怀里!

而我只能自己默默的低着头回家!

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

每次下大雨或大雪我都会提前和姥姥姥爷说“不用他们去接,我自己回来!”

我也想让他们去接!

但是姥爷岁数大了!

路还不好走!

所以我总是自己回来!

爸爸离开我的那天我记得很清楚!

是我上五年级上半年期中考试!

上午考完了下午放假离开的我!

我当时在法院,

我没有哭,

其实我是在假装坚强!

我的眼睛红了一遍又一遍!

但是我在他们面前一滴眼泪也么有留下!

因为我怕他们瞧不起我!

爸爸你知道么我是多么多么的爱你

可是你根本没有理会我的感受

从小都是在那种被人瞧不起眼神中长大、

我都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

因为我知道他们都在用鄙视的眼神看着我

你为什么不能多给我一点爱

现在我恨你

恨你的狠心

恨你的无情

恨你的一切

童年的随笔7

五月,蛐蛐在夜里开始有一声没一声地叫起来了,蛙也不时在水田里咕呱起来,夜来香浓郁的香味时有时无地散发在空气中,……,夜,变得燥动,心也开始浮躁。静静地坐在阳台上,泡一杯香茶,不时眯着眼呡上一小口,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在半梦与半醒之间,忽然察觉夏已悄然而至,可这当夏与迷蒙中童年的夏似乎有太多的不同……

大山的五月没有虫叫蛙鸣……夜,很静谧,只有偶尔的几声鸟啼才让人感觉到孤寂的生息。就是这生息在一夜的啼叫后,叫醒了大山里的杜鹃,杜鹃花是在我生日到来的时候竞相开放的,满山遍野,一开就是一个月,这时候,山里似乎已然没有别的景致。翻开少时的照片,大凡都是在杜鹃花丛中留下的,无论男女。杜鹃花的盛开,感染冰封了一个冬春的小河,冰雪在夏日阳光下渐渐消融,河水又如往昔哗哗的欢腾起来。

舌尖上的快乐是伴随着杜鹃花盛开时来临的……

野山桃是最先掉入口中的美味。桃不大,面外满是绒毛,刚摘下来的桃是不能吃的,得放在锯木粉里搁几天,熟透了的桃不时会从树上落下来,轻轻一捏,软软的,撕开带绒毛的皮,桃肉有些锈色就是上好的美味。入口即化,带一丝酸一丝甜,也带一丝山里孩子的孤独和寂寞,更带一丝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几天后野山桃便消失了,山里恢复了寂静。而小河里的快乐才拉开序幕,撬开小河边的草坪,可以抓到肥美的泥鳅,用箭竹做的钓鱼杆可以钓到鲜美的冷水鱼和细甲鱼,用细绳栓上鱼钩,栏河放一晚上“懒钓”,就可以钓到好多“石巴子”。这些舌尖上的美味就是我童年的生活,简单而快乐。

用箭竹做的钓鱼杆很粗糙。父亲是做钓鱼杆的好手,每年都要做些鱼杆。杜鹃花开的时候,父亲就会叫上弟兄几个带着柴刀,在山上寻得一片上好的箭竹林,选上几根又直又长的箭竹,从根砍下,用锋利的刀把竹节上的芽和枝剃掉,竹杆变得光滑,点上油灯,把弯处放在火上来回烤,边烤边修直,都烤直后,把竹放在平直的木板上压上几块木板,来年就可以做钓鱼杆了。父亲总是从头年压好的发黄的竹杆中选上几根来做新鱼杆,每年第一次下河钓鱼都要用新的鱼杆,他说这是图个好彩头。选好竹杆,在竹尖栓好线,比对着竹杆的长短放线,那时钓鱼的线和钩都是托运木材的司机从成都带回来的,相对拮据的生活买上这些线和钩更显得弥足珍贵。比着竹杆的长度多放几寸线就好,放好线,穿上坠子,坠子也是父亲自己做的,那时的牙膏皮是锡制的,拿一个铁皮罐头盒放在火上加热,再把牙膏皮放在铁盒里,随着温度增加,牙膏皮慢慢融化,这时候,父亲会放上一堆沙,用纸做上一个圆堆插在沙堆里,正中插上一颗大头针,等牙膏皮全部融化后,把锡水倒在沙堆上的圆堆纸里,冷却后取出来,拔掉大头针,一个坠子就做成了。在坠子下面用一尺来长的线绑上两个鱼钩,取上两节白色胶布,一节粘在鱼线适当的位置做浮漂,一节粘在竹杆尾部用来压鱼线,鱼杆就做成了。

到周末,选上一个好天气,约上几个小伙伴就可以下河钓鱼了。

父亲是不放心我们去钓鱼的,老是会把钓鱼杆藏起来。这也难不到我,因为那时的我,除了天上没有脚印之外,可以翻墙爬树上房顶。我知道父亲会把鱼杆藏在阁楼上,趁父亲上班的时候爬到阁楼上把鱼杆偷下来。

钓鱼的好天气不过就是选择一个晴天而已。没有风,没有雨,湛蓝的天空下,只有好心情。沿着小河寻找地势平坦的洄水沱,把鱼钩挂上蚯蚓或者在小溪里的大石头下翻找出来的水爬虫就可以做诱饵了。把钓鱼线抛到水中,顺着河水慢慢往下游流动,由于坠子重,鱼钩也缓慢往下游流动,这时候往往就会有鱼上钩。常常有时候两个鱼钩都能钓到鱼,小河里钓到的是冷水鱼,在大河里才有机会钓到细甲鱼。因为河水冰冷,冷水鱼生长缓慢,鱼很小,最大的也不过两三寸长一两左右。冷水鱼很漂亮,乌黑的背脊雪白的肚皮修长的身体,全身没有鳞甲,我们也叫它白鱼。而细甲鱼要大一些,我钓到过最大的细甲鱼约莫有半斤重,因为鱼有鳞甲,鳞甲很细很细,所以叫细甲鱼。钓到鱼的时候,手上会有丝丝抖动,轻轻拉出水面,雪白的肚皮在空中翻腾着,煞是兴奋。取下来,放在父亲用细沙布做的鱼袋子里。

在一个洄水沱钓上十来条鱼然后换个地方再钓。冷水鱼群游在水里的,一般十余条一群。沿河走上几公里,换上几十个地方,就可以有不少的收获。因为鱼钩常常会被卡在河底的石缝里,舍不得弄断线,舍不得弄掉鱼钩,于是下河去用手摸取被卡住的鱼钩,全身会被河水湿透,太阳斜照着,也不觉得冷。当抬头看见炊烟在山间里冉冉飘起,也就差不多是装满一袋鱼回家的时候了。

回到家母亲照例又会笑着骂我,父亲又会告诫我不许去河边钓鱼了,我嗯着答应,不过一夜过去就忘记了。

钓回家的鱼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舌尖上的美味了……

一大盆鱼有百十来条,用小刀或剪子把鱼肚剖开,因为没有鳞甲,所以只需取腮去内脏,清水一洗,就可以下锅了。父亲会从坛子里抓几块泡菜,洗洗切细,洗上一块老姜拍碎,剥上几瓣蒜头。先在锅里放上一点猪油,然后把佐料炒香,加上一大锅山泉水,用柴火熬汤,出了香味,把洗净的鱼倒进锅里,再用细火熬上十来分钟起锅,鱼汤里加上自家地里的葱花味道就鲜美了,鱼肉很细嫩,而鱼汤最美最爽口。我还喜欢在鱼汤里加上几片藿香叶,雪白的鱼汤散发着葱和藿香的香味,从童年飘到现在。

而今,我家阳台上也种了几颗藿香,每每做鱼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在里面加上几片藿香叶,只不过有藿香的味,却没有童年的香了……种上的藿香其意义已不在于给鱼汤调味,而是对快乐的童年的祭奠……。

那时候,生活虽然拮据,虽然总挨父母骂,但却很快乐;现在衣食无忧,没有父母唠叨,可心里总觉得少了许多。远在异乡,很想念父母,却因工作的忙碌而很少关心父母,童年的鱼香还不时在心里萦绕,父母瘦弱的背影却时常在眼前忽现,时间都去哪儿了?……

夏,在雷雨中开始了,我对童年的回忆还悠长悠长……

转眼,大山里的秋天就要来到,父亲会把鱼杆收藏好,来年再用。

立过秋,山里的树叶眨眼就发黄,掉落。我的快乐又会回到山里,回到深山老林里。

第一场秋雨一过,父亲就会带着哥几个到深山老林里拣松茸……,我想,我应该把这段故事留在秋天,作为对快乐童年的秋的祭奠吧!

童年的随笔8

在你的生命之中我看到一切生命

没有人知道我的苦痛在那里如何悸动

没有人看到我的口中淌血的月亮

没有人看到面向寂静升起的血光

在你的心灵之上挂满星星的芒刺

在被你囚禁的森林里我反复走失

大地的落叶会覆盖那些深沉的秘密

而命运在你的身体里藏起了所有的麦子

平凡的日子里蒙蔽着阴暗的呐喊

被反复确认的嘴唇找不到亲吻的彼岸

隐约漂浮的潮湿汇聚成熟悉的香气

远来的船歌响起之前

你可看到哭泣的雨滴

你说,随我来吧,去我们童年的国度

那里的山岗长满了翠绿的杨树

你说树上的眼睛和我的有几分相像

你说,随我来吧,回到我们童年的国度

你说,随我来吧,去我们童年的国度

一起去耕种去开拓更开阔的荒芜

那里的土地深黑民风淳朴

我们先推翻此生,再把种子撒向四处

童年的随笔9

一个下着雨的日子里,一个同事给了我一袋零食,蟹香味炒米。炒米,这不是我小时候吃的东西吗,江西特产吧,我问他。他表示不知道,可产地明明就是江西。藏在手里,看了看,不舍的吃,这种味道已阔别20年了。

小的时候,冬天,不忙的时候,家家户户总是会炒一次米。原料用的是新收回来的晚米(南昌水稻一般两季,分别是早稻和晚稻)。在我家,这个活儿,一般由我奶奶完成,我们跟着打杂。

米,用井水淘净,整个工序就算开始了。洗好的米,铺在大竹匾上,慢慢滤干,放在院子里,让所有的米接受阳光和时间的双重作用。而我们负责看住那些愤怒的小鸟,不给它们抢食的机会。人和米,还有站在树上伺机出动,并不断变换位置的鸟,一起沐浴着阳光,一晒一整天,一过就是大半个月。期间,若遇天气不好,我们还要及时把竹匾收回家里。等米晒的很干的时候,几乎透明的时候,才可以收集起来,进行下一道工序。炒制。

农村家里的大灶台,灶台上的大铁锅,一把大锅铲,便是所有的工具。我负责烧火添柴,家里的柴禾,有秸秆、芝麻杆和花生杆等,不好烧,但我能烧出炒米需要的大火,因为从小听着奶奶的教诲,“人要忠心,火要空心”。她说这些的时候,都是在挥舞了手里的锅铲的时候,所以我记得特别牢。但当米已经炒出香气的时候,也会忘。那是米香的诱惑,我丢下火钳,站到灶台边,听见噼里啪啦的声响,看见晒干透明了的米,在锅里,变成了米黄色。使劲闻一闻那香气,知道已经熟了,不等起锅,敢伸手去抓一把,趁热放进嘴里,再听一听嘎嘣嘎嘣的声音,那么脆,那么香。原料只有米,没有任何调味料,那种香味是纯粹的。

眼前这一包蟹香味炒米,一定是添加了蟹肉粉末香精的(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还有牛肉味、麻辣味、烧烤味……。但你去用心吃,你能发现,那些调味料只是前奏,吃到最后,真正的香味,还是来自米。那米的香味,是小时候的味道,是一个水乡人怀念故乡的味道,是纯粹的味道。

童年的随笔10

我从小生活在渭北的小山村,站在山巅,目之所及,只要是一大片树木丛生,绿树成荫的地方,几乎注定就是村子。周围的山峦大多数是光秃秃的,生长着一些根本无法茂盛的百草。周围的村子每个生产队都有数目可观的牲畜,没有机械化的农具,牲口是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劳力。夏秋两季牲口需要大量的青草饲养,农人们每天都要上山割草,足迹踏遍了附近的山头;冬季,为了抵御寒冷,需要大量的柴草烧炕,附近山头上长得较高的柴草都被割回家;还有数目可观的来回扫荡山坡。山坡因而显得光秃秃地。

从小到大,我经常所能看到的鸟类最多的是麻雀,村庄里随处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尤其是傍晚时分,在村子里一排排宅基庄前屋后枝叶茂密的树林中,成百上千只的麻雀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生产队的饲养室也是麻雀的乐园之一;谷子即将成熟的季节,成群结队的麻雀,贪婪地蚕食着农人们辛苦劳作即将收获的谷子,无奈之下,人们在谷田之中捆绑出稻草人,吓唬麻雀,或者不得不安排专人站在田间地头吆喝,驱离它们,确保收获。

麻雀喜欢从这个枝头飞到另一个枝头,从较高处飞到低处,从飞行的高度和历程上看,从其身体结构而言,无法达到飞得更高更远的基本要求,只能停留在低飞或近距离飞翔,无法逾越;麻雀毕竟是麻雀,他没有展翅高飞的勇气、自信心、气魄,根本无法理解、感受到雄鹰的孤傲和独霸,享受不了雄鹰不断突破战胜自我的愉悦,领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别样景致。

每年除了冬季,生产队每天都会安排一定的劳力割草,饲养牲口,每天都必须安排一部分人此项劳作,牲口的数量、食量可观,不能因为饲养不合理及时,影响农业生产,况且牲口的繁殖是生产队一项重要的“战略”储备、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关乎每个村民的生计,每个生产队都有固定的饲养牲口的场所——饲养室,和饲养牲口经验丰富专门的饲养员;饲养室、仓库、学校是一个生产队的重要命脉,一般都会建在村子的中心,饲养室、仓库、学校是当时每个生产队的经济文化中心。村子里的人在这里每天听从生产队长的安排,领工、记工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

为了满足牲口们的胃口,同时还要积攒一些肥料,所有牲口都不放养,实行圈养,这就需要相当数量的劳力投入其中,年纪大的、饲养经验丰富老人成为首选,炒料、铡草、拉土、晒土、垫圈、出圈(清理牲口肥便)、牲口配种、接生,繁杂枯燥的劳作,也只能是老年人去做,没有年轻人喜欢成年累月地与不会说话的牲口生活。

小时候,爷爷是生产队里的饲养员,大队、公社给发他的许多奖状贴在家里的墙上,是我小时候引以自豪的资本。父亲一直在外教书,母亲每天必须按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全家人的口粮,全指望老人们的劳作、工分,当时的劳动是集体劳动,按劳记工,年中核算,多劳多得。

年幼无知、尚未到上学年龄的我,每天只能跟在爷爷身后,整天出入生产队的饲养室,目睹了爷爷劳作的全过程。偶尔间,爷爷在给牲口炒料的时候,留一点玉米、豆类(黄豆、黑豆、红豆),多炒一会,让我解解馋,安抚一下眼巴巴地一直瞅着的我,这也是我最为奢侈、惬意的时候。小时候家里穷,温饱解决都很困难,根本不可能有零食,经常穿的是母亲纺线织的粗布衣服或者把大人的穿不成改装而成的衣服,缝缝补补几乎是所有穷孩子的衣裳特点。

饲养室可以说是我童年的乐园,我和堂兄弟们,经常出入其中,追逐玩乐,掏麻雀窝、下雪天弄来一把谷子,找个筛子,用木棍撑起来,用绳子拴住木棍,躲在暗处,静静地等待饥饿难忍的麻雀自投罗网,瞅准麻雀进入“伏击圈”,猛一拉绳子,麻雀便成为囊中之物;然后弄死它们,弄一些水,和成泥包住麻雀,再弄点柴火点燃,把弄好的麻雀放入其中烧,等到一丝丝肉香袅袅飘出,兄弟们迫不及待地抛开火堆,拿出烧好的麻雀,慢慢品食。

美味的诱惑,辘辘饥肠唆使我们经常“铤而走险”,哥几个每人从家里鸡窝神不知鬼不觉地“偷”一两个鸡蛋,大家聚在一起,选一个避过大人的地方,和泥、包鸡蛋、弄柴、生火,烧鸡蛋,分工明确,吃鸡蛋。纸里最终包不住火,我们的行为最终还是被大人们所知晓,自然免不了一顿皮肉苦、谩骂,心里还挺不服气的。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懂得了自己的“罪过”在于,贪婪地破坏了家里的经济命脉,鸡蛋经济是当时农村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

偶尔一天,和女儿说起童年的故事,女儿总是一种不惑的眼光直勾勾、不惑地注视着我,似乎很是有趣,又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今天相对过去富足、优越的物质条件,孩子们根本无法感受到上一代人经历的苦难。

童年的随笔11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都有属于自己的晴空。有人说童年是最美的画,可以画出七色彩虹。有人说童年是最醇的酒,喝下会在梦乡沉醉。童年生活像一朵浪花激起无数的涟漪,让自己的人生轨迹划出最美的弧线。又到了春风扑面,桃花绽放的季节,我走在团场幽静的小路上,感受春天的气息,找寻儿时常攀登采摘榆钱的大榆树,在岁月的印痕中发现过去的自我.童年的梦就像影片在我眼前展播,伴我走近魂牵梦萦的儿童时代.

我的家在新疆第二师二十五团,是博斯腾湖湖滨的小团场。我的童年在这度过,我的梦想也从这里起飞。70年代的团场并不富裕,职工们冬天就要积肥,开荒地,打苇子.孩子们夏天上树掏鸟,下河摸鱼是家常便饭。冬天打尜尜,打羊拐,堆雪人是热门活动,那时的我们就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在团场的土地上自由驰骋。

虽然这里的春天来得很迟.看不到满眼的绿色。但是荒地里的芨芨草墩子被大火烧过,露出黄绿色的小嫩芽,在微风中摇曳,真有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那黑绿相间的田野已经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孩子们会用坎土曼把大敦的芨芨草挖出来,吃下面刚发出的嫩芽,剥去草根上的外皮,放在嘴里轻轻一嚼,一股青草的甘甜在口腔里打转,让人回味悠长。我们把小草根作为自己的零食,想吃了就嚼几棵,感受红军吃草根的艰苦岁月。大人们就会骂我们,“啥时候你们也吃起草根来了,那个能吃么?”

.等到榆钱树上结榆钱了,这可是男孩子的天下了,我们会爬上高高的大树上,撇下成串果实累累的榆钱,树下的女孩子会几个人合伙,撑开旧床单,接住榆钱.等采集的差不多了,每个人分一些带回家.妈妈特别喜欢做榆钱饭.她把成串的榆钱全部从树枝摘下来,洗干净控干净水份,然后撒上白面和盐巴等调料搅和匀,用手握成一个个菜团子,放在笼屉上蒸熟,锅里的水在咕嘟咕嘟的,榆钱饭的香气,让我们只咽口水,邻居的孩子也闻着香味讨吃的来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榆钱团子一会儿就被大家消灭干净,都夸榆钱饭真好吃!妈妈总是笑着说:“不急吃完我们接着做”也许是听大人说;“吃了榆钱饭长大有钱花吧”大家都放开了吃,只吃得肚儿圆,往外打着饱嗝才心满意足。

春像一个魔术师,吹醒了柳树,点红了桃花,孩子们白天在荒原闲逛,夜晚就会三五成群捉迷藏,玩打仗。今天这个孩子头被打烂了,明天就会有家长找上门。有的孩子刚吵过架,转过脸又成了好朋友。贪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的童年就是那样无拘无束,在大大咧咧中感受人间的真情。柳树长出细嫩的叶子,我们会爬到柳树上,吮吸那种叫甜蜜蜜的果实,有一股淡淡的甜味,吸几下就没有味道了,吐了再吸另一个,那种味道真不好形容就是特别。我们中有几个孩子用柳条做成柳笛可以吹出美妙的乐曲,可我自己做的柳笛吹出声像老驴放屁,嘟--嘟的真难听。

小麦浇过头水,郁郁葱葱的麦田像一张地毯,感觉踩上去软绵绵的,好想在上面打个滚。每到傍晚时分,田边、树林了会有成群的坶牛出现(地里的金龟子羽化的成虫)我们叫它坶牛。它像小无人机嗡嗡的忽高忽低,在夕阳下抖动着翅膀,演奏着田园交响曲。那时我们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拿上一个扫把、一个酒瓶加入到打坶牛的行列。别看这个小家伙个头不大却很狡猾,有时几扫把打下去它会跟你捉迷藏,一会儿飞过树梢,一会儿钻在枸杞刺里,让你寻它不得。小伙伴们展开打坶牛比赛,看谁的收获多,就这样你争我夺,谁都想成冠军。等到瓶子装满了,我就回家喂老母鸡,看着老母鸡吃的津津有味,而我却皮破肉烂,妈妈破例奖励我一个煮鸡蛋,那时的我脸上笑开了花。

童年梦一样的童年,我们在无忧无虑中感受童年的乐趣,在春华秋实里,走过风风雨雨。在潮起潮落中拉起梦想的风帆。也许我们的童年没有惊心动魄,更没有高科技的娱乐活动,有的只是返璞归真、亲近自然,现在的孩子感觉是幼稚可笑。但是我觉得这也许会是我人生经历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让我享用一生。啊!我时时在梦里回到童年。

童年的随笔12

小时候,我和奶奶住在乡下,童年时光充满了奶奶的温暖和慈爱。那些温馨的时光,那些快乐的童年,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头。

每个寒暑假我都被送到奶奶家,和四叔家的小弟一起玩耍。小弟比我小四岁,却总是爱哭鼻子。我喜欢找同龄的女孩子一起玩,玩过家家,扮演公主,小弟不喜欢女孩子的这种游戏,总是哭着回家找奶奶,奶奶于是和小弟一起来找我,小弟理直气壮的对奶奶说姐姐不和我玩,哼!快把姐姐带回家!

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去家门口的一条河里游泳。小伙伴们来找我,拿着轮胎当救生圈,我们齐刷刷的去河里边游泳,小弟看到了,我们怂恿他下来,水不深,小弟生性怕水,在河边哭着喊姐姐快上来啊,我说等一会儿,一会儿之后小弟哭着回家去找奶奶了,奶奶一路小跑和弟弟来河边找我。

然而,我和小伙伴游远了。奶奶没有找到我,小弟也没有。他们着急了,大声呼喊着我的名字,我听见了想逗逗他们,没有回应。

过了好一会儿,村里的好多人都来了河边,下水去找我们,我被找到了,奶奶松了一口气,小弟的脸已经成了大花猫,我被狠狠的批评了一顿,以后再也不让下水了。我始终没敢告诉奶奶我是故意没回应她的,从那以后我也安生了许多,再也不敢惹奶奶生气了。

时光匆匆,在乡下的日子伴随着袅袅炊烟随风而去。快日落时奶奶从家北找到家西喊我吃饭,吃饭的时候在院子里慢慢吃,无比惬意。吃过饭在庭院里赏月,数星星。我和小弟总是比看谁数的多,数着数着便花了眼。

那些跳房子的美好时光,那些拿着蒲扇轻轻扇动的旧日子,那些有奶奶陪伴的生活,都随着往事的风慢慢消逝了。多么希望可以重来,我会不会对弟弟温柔一些,不让弟弟再哭,我会不会学会了珍惜,我会不会把往事刻在脑海,我会不会不让奶奶离去……

奶奶还是走了,走的那么安详。我和小弟泪如雨下,然而终究带不回奶奶的慈祥。

那些温馨的时光,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那些曾经的你我,那些亲情浓浓的岁月,都深深在烙在我的心头,不会消逝……

童年的随笔13

我的童年,大多是多病多灾的记忆。父母带着我四处求医,自然出工少了,每次去医院,都要在队里预支工分钱,在生产队凭工分分红的日子里,我家年年都是超支户。我奶奶常常无助地看着我叹息:这丫头人多高钱多高,别是来讨债的吧!

很快几个医院的医生都给出了答案,大致意思是先天性心脏病,怎么也活不过18岁。回去养着玩吧。

这一句“养着玩”,差点儿送了我一条小命。

那一年我8岁,被医生判了死刑。我无法理解父母的悲伤和无助,只能感受到家人浓浓的亲情。

如果一个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快要死了,又没有能力救活她,该是多么伤心。所以,妈妈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问我,“今天想吃什么?”没钱去大医院把心脏上的“猫洞”补好,就弄点好的给我,吃吃好死。家里什么活儿也不要我做,歇歇好死。

我也不要按时上学了,精神好点,就去上一天,作业可写可不写,字写得像鬼画符,也没有老师舍得批评我。老师背地里跟同学们都说了,不许哪个碰她。其实哪儿用得着老师说,家长们早就关照了又关照,不能惹她,万一她死了,脱不了干系。我就这样一边玩一边等死。

终于,父亲带着我,又从一个医院被退回来了。一连几天,我都睡在长桶里,长桶就放在堂屋门后面。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位置,是安置“等死”的人的。

又过了几天,我还活着。只是浑身无力,面对妈妈“今天想吃什么”的询问,我再也不想回答,我已经想不出来要吃什么,也没有一点点想吃东西的欲望。

“你们不能就这样让她在家里等死啊!”奶奶从伤心中醒悟过来,开始絮絮叨叨地责怪爸爸妈妈。爸爸闷着头出去了,回来后就让妈妈收拾东西,说已经跟队里支了钱,借了一条三板子船,这回也不去远处,就去顾庄吧,自己公社的医院,不治好了就不回来。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听出了他的声音有点哽咽。妈妈端起我睡的长桶,一颗大滴的泪水滴在我的额上,我心里明白了爸爸的话,这次不等我死了,他们是不会带我回家的。所以,临出门的时候,我努力睁开眼睛,想记住家门口熟悉的一切,即使死了,我以后还是要回来的。

那一次,爸爸妈妈两个人陪我去了顾庄医院,他们一人一条竹篙,把小三板子船撑得好像要贴着水面飞起来。没有多长时间,就到了顾庄。

在医院的码头上,就听见从医院里传出的哭声。妈妈扶着我经过医院的大门口,就看见大门头里围着一群人,几个女人在哭喊,地上躺着一个女人,听说是喝农药的,送到医院,灌了半天肥皂水,没有救得活,死了。

绕过这一大群人,爸爸妈妈把我带到一个老医生跟前。我记得以前也找他看过病。老医生一看见我,吃惊地说,“这孩子怎么瘦成这样了?”

爸爸就把以前在各个医院看病的病历拿出来,递给医生。妈妈擦着眼泪说,看了好几个医院,都说是心脏病,……

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医生,拿着听诊器听了好一会,又翻了半天那一叠病历,然后问我爸爸妈妈:“这一段时间给她吃的什么?”

“只要她想到的,我们再困难也满足她,……”妈妈说着又擦一把泪。

“这就坏了事啦!”老医生说,“目前要这孩子命的,不是心脏病,是伤寒。再瞎吃就没救了。”

“医生,你是说,还能有救?”爸爸脸色霎时亮了。

“要住院一段时间,先把伤寒治好。”老医生说,“从现在开始,一口饭菜也不能吃了。可是,医院里没有床位了,这孩子的病又不能拖……”

“我们就是准备来住院的。”妈妈央求到,“没有病房,随便在哪儿搁个床就行。”

经过医生的努力,医院在刚刚死了人的大门头里,靠墙搁了一张床,把我安顿在床上挂水,爸爸就撑船回去了,在生产队,不出工干活就没有工分,没有工分就买不来一家人的粮草。

妈妈陪着我,大大小小八瓶水,一滴一滴,挂到天黑,还有三瓶。医生早下班了,后面病房里住院的人家,早吃过了晚饭,有出去买东西的,有来看望病人的,来来去去的人从大门口经过,看见我们娘儿俩住在大门头里,有一个说,没得命,今天这个地方才死了一个人。他不知道我们来的时候,正好看见了。我听了他的话,不由自主地朝地上看去:中午躺死人的地方有一大滩水,现在早就干了。

我手上挂着水,迷迷糊糊,醒一会睡一会,倒没有觉得有多害怕。妈妈一夜未眠,她说要看着我,及时叫护士换水。其实她是害怕,很多年以后,妈妈告诉我,那一夜,她怕那个死鬼来把我拖去,睁着眼睛看了我一夜。

好在第二天有人出院,我住到病房去了。妈妈陪着我,在顾庄医院住了将近两个月。开始七八天,除了喝点水,什么也没有吃。后来可以喝一点米汤,再后来可以吃很薄很薄的米粥。一个月过去后,我精神好多了,胃口也好起来,可是医生不许吃别的,只能吃粥。妈妈每天早上去庄上的供销社买一种萝卜干,然后哄着我吃粥。那时候挂水的瓶数也渐渐减少,从8瓶减到6瓶,后来从6瓶减到4瓶。

妈妈每天用煤油炉子煮粥,这个炉子是借的姑姑家的。我后来每天都央求她,“妈妈,能不能煮点饭吃?”

看着我从死里逃生活过来,妈妈怎么可能不听医生的话,还是天天煮粥。有一天我发脾气了,再煮粥我不吃了。妈妈气得哭起来。我一看心软了,不再闹着要吃饭,转而求她:“妈妈,你今天能不能多放点米,煮点厚粥吃?”妈妈擦干眼泪,说,这个可以。以后我也不闹着要吃饭了,妈妈把粥越煮越稠,后来要出院的时候,和“烂饭”差不多了。

终于等到出院了,可以回家吃饭了。可是医生又嘱咐妈妈,回去还是不能吃硬冷的东西,再吃一段时间粥。回到家,妈妈就把这个圣旨传达给奶奶。为了怕我看着眼馋,除了给爸爸妈妈带下田的饭,一家人早晚陪着我吃粥,即使是中午,弟弟妹妹在家里,也和我一样没有饭吃。

这样的日子又过去个把月,到了年底,一个表叔结婚,把喜酒宴席摆在我家里。我家堂屋里放下四张方桌,大人们忙碌起来。我闻着饭香肉香,再也忍不住了。奶奶在灶塘后烧火,我黏着她,不停地央求:“奶奶,我要吃饭,我要吃饭……”

看着我的可怜样子,奶奶心疼了,再想想,回来这么多天,都没有发热,怕的病早就好了。就小声答应我:“你别闹了,乖乖的,等人家开席了,开始吃了,我偷偷去盛点饭给你。”

有了奶奶的承诺,我耐下心在灶塘后等。开席了,堂屋里闹酒的声音大起来,炒菜的,跑忙的,都去看热闹了。奶奶拍拍身上的草屑,手脚麻利地给我端来一个兰花大斗碗,可惜碗里只有半碗米饭,还有两块肉,米饭上浇了一勺肉汤,油光光的冒着香气……

我已经咽了半天口水啦!一把抢过碗,就坐在奶奶烧火的小凳子上,把这半碗肉汤泡饭,扒得呼呼风响。奶奶在一边急得喊:“慢点慢点,不能吃这么快。”她哪儿知道,我一是几个月没有吃饭,馋急了;二是怕爸爸妈妈撞见我偷吃,不但自己要挨骂,还会带累奶奶挨一顿责怪。

那天躲在灶塘后吃的半碗肉汤泡饭,是我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饭。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一想到那半碗饭,就觉得生活还是美好的,值得我留念,值得我为之奋斗的东西,不就是那半碗肉汤泡饭吗?如果有人反对我这话,你先喝三个月薄粥试试!

童年的随笔14

“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深深的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那蝴蝶还停在上面……”。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我九岁,小学三年级,放学了等姐姐,在她的教室门口,被这首歌深深的吸引了,她的语文老师教她们一句一句的唱,黑板上写着歌词。夕阳西下,柔和的光辉洒满操场,透过一张张质朴纯真的脸,是那么的温暖祥和。我第一次感受到歌曲的魅力,不知不觉跟着哼唱,我童年的第一首歌!

那时我们上学要去大队上,每天我背着花书包,跟在姐姐的后面。一路上蹦蹦跳跳,拔朵野花,抓抓蚂蚱,又或者小心的采集秧苗上的露水,抹在头上,据说这样头发会变得很黑,不知道我的黑发是否与此有关。学校在一个山坡上,爬上一个陡坡,就到学校。晴天还好,下雨天,可甚是狼狈,上去时,一步一滑,很难上。下来时,不小心,就像溜滑梯一样,溜下去。我一般下雨都不去,因为我是上不去也下不来,只能在家了!学校中午可以做饭,好多垒好的灶台,自己打水下米、生火做饭,炊烟四起,农村学校的一道风景!从小我是一个手笨的人,就是那一边站着等饭吃的,小笨蛋!

当时,三年级也有作文,每个星期有一个下午是写作文。我怎么也不会写,老师怎么讲、怎么教、怎么示范,我都不得要领。一个作文本永远是写了两行就没话说,急得直掉眼泪。都不知道后来是怎么就开窍了,居然能写能编了!

当时上学,拉帮结派很严重,生产队和生产队之间互相干仗。今天十队的联合十二队的打七对八队的,明天八队的又打九队的,后天……。总之每天下午放学,一路上那个热闹,骂架的,干仗的,你来我往,把河沟都要吵炸了,吓得我谁也不敢招惹,不敢骂,也不敢打,两边看我都无可奈何!我真的是挺乖的哦!

唯一有一次,放学我和八队一个女孩子一起回家,走在八队的地盘上,我们班的两个双胞胎兄弟拦着我不让走,吓得我大哭,他们看我哭了,又哄着我,把我送回了家,没想到这哭也挺有作用的嘛!

仔细想想,我从小真是一个很安静的女孩,不敢爬树,不敢跳高,更不敢下河洗澡。就是很傻,做了很多傻事,插根棍子在嘴里,想知道喉咙有多深,就把棍子抵在地上,戳得喉咙痛死了。为了要新衣服,偷偷的在衣服上割个口子。为了偷吃肉,把手指头都差点砍断了……,这样看来,我也有点坏哦。

而且那时思想好简单,总以为河对面的山就是最高的了,我们的市集就是最大的了,当时还没有世界的概念,但潜意识里觉得就是这么大了,山林湖泊,日月星辰,都在这里。孩子的心理,只有这么大。以至于在我在坐上去爸爸工作地方的火车时,才知道原来人说话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语言不同,地域更不同……

这就是我的童年,其中的一小部分回忆,感觉很傻,也很美!

童年的随笔15

冬天又来了,可它已经不是我童年时的冬天,偶尔飞几点雪花,给人一点惊喜,表示冬天来了,只是那纷纷扬扬的雪景却不见踪影。

孩提时的冬天是多雪的,半夜就开始下了,天明起身,外面已经完全变成了白色,路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一脚踩下去不见了脚,树上挂着无数的雪棒,看不到麦苗。山上、地里、房上象上一床松软的棉被。山里人认为雪是吉利的东西,是自然恩赐给人的珍贵,人们走在雪天,通常也不会打伞,浑身都是雪花,双手也不觉得冷,踏着积雪,脚下是咯吱咯吱地声音。那时的冬天里不知要下多少场雪,快过年了,雪还没有停的意思,刚刚打扫得干净的场院马上又落上了一层雪。

那年代贫穷与寒冷交集,大人们是不怎么喜欢雪的,御寒的冬衣和棉鞋不怎么暖和,农家人总是闲不住的,下小雪的时候是上山砍柴的最佳选择,卖一点农产品买点年货。下大雪是年青人围猎的时节。那时的山上不少野生动物,每次或多或少都有收获,让人过上几天有肉有酒的日子。

下雪的日子是最容易让孩子们欢欣鼓舞的。当我缩在被窝中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雪花漫天飞舞,遍地银装素裹,山里成了洁白的世界时,我就顾不上吃早饭,第一个蹦着跳着跑到那地坪里,用手作喇叭筒,拼命地叫喊着:“下雪了,下雪了,快出来玩啊!”那些还躺在被子里的小伴们,一听到“下雪了”的叫喊声,就一骨碌爬起床,纷纷跑出来玩耍。虽然我们这些农家孩子衣裳单薄,衣不遮体,有的脚上只穿着半截胶鞋,那时手脚冻伤非常常见,甚至不少人冻出了血,但不会放过雪天这样的机会,尽情地玩,打雪仗,堆雪人,写雪字,抛雪球,玩得是那样开心快乐,那样忘乎所已!大人们一遍又一遍地叫我们回家吃饭,总是那样依依不舍地久久不愿离开。

走在上学的路上,踏着轻快的步伐,掸掸路边树上的积雪,在路旁的草丛上堆一个小雪人,带着自制的雪团来到学校,开玩笑把冰冷的手放进同学热乎的背心里,一场雪地里的丢沙包让大家大汗淋漓。山上的松树都被雪冻住了,处在一片白茫茫之中,被雾气和雪笼罩的大山显得神秘而安静,好似仙境一般。山里的雪是纯洁的,就像这些山里孩子纯洁的心一样。雪花是快乐的精灵,一点点地从空中落下,撒在地上、操场上、树上、还有童年快乐的心里……

除夕初一下大雪是吉祥的。我们在院子里玩耍,追逐,嬉戏,听着鞭炮零星地响,年味浓浓地。在落满大雪里,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渴望和幻想。

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雪不仅自然风光,大雪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据古代医书《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雪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如今人们虽不会像古人用药来为治病,但是在雪地里玩耍上这么一回,呼吸几口经大雪净化的空气,或者在雪地里小跑上一会儿,伸伸臂,弯弯腰,如身体有发热的感觉,自然达到了“清热”和“解毒”的作用。《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古人发现,采集入冬后的第三遍雪,还有醒酒的作用。

大雪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庄稼就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化雪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害虫就会冻死。

我从大山里走出来多年,很久没体味家乡那下雪天的乐趣了。城里下雪日子也是屈指可数,很难见到那漫天飞舞的雪花,更谈不上鹅毛大雪。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见见那北国的风光,不远万里去寻找,让孩子多一些快乐。其实人们是喜欢雪的,就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出生的人,也是十分怀念那有雪的冬季。有时我真想到乡下看看家乡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景色。可是老乡告诉我,家乡这些年也难见到像过去那样的大雪了。不知是人抛弃了大雪,还是大雪嫌红尘太喧嚣。

我虽然不再是幼稚无知的少年,但我怀念童年的雪,想目睹那雪花飘飘的银色世界,放飞那份珍藏在心中许久的童真和乐趣。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