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一笑 > 父母散文随笔

父母散文随笔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4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一直怀疑,父母的那个时代,是否真有爱情。也一直的怀疑,父亲怎么可能真的做到,与母亲的约定?在那一年的冬天,当玉子整理父亲的遗物,在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一张明显被撕掉,而就在紧挨着那张被撕掉的后面,那张空白的扉页上,一行因为用力写字而留下的印痕,是那么鲜明地刺痛了玉子的心,玉子甚至依然能够感受到,写字的人,心中那份决绝,那份从容、坚定。那句话玉子至今还清楚记得,那个写字的人,就是玉子的父亲,在母亲离去一年以后,玉子的父亲一个人,独自安静地躺在床上,再也没有醒来。

父母散文随笔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从贵阳来到小城,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城的建设当中。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父亲认识了紧邻单位的母亲,相识、相恋,结婚生子,把一生奉献给这片热土,也养育了玉子姐弟几人。曾经美丽而骄傲的母亲,在生产玉子时难产大出血,差点死去。也因此,自玉子懂事起,家里便不曾安生,母亲的病时常地发作,每次都是在死亡边缘徘徊。两人不多的工资,加上母亲从单位支领的零活——糊火柴盒——换取一定的生活补贴。除去随时应付住院的费用外,基本上只能勉强地维持这个家庭的日常开销。纵是这样,家里平常依然欢笑多于争吵,快乐多于悲伤。虽则,物质上并非能够满足,至少精神上,玉子是能够感觉到,那是平淡而幸福的,洋溢着淡淡的温馨,有着平常人家的温暖。

其实,由于多年病痛折磨,母亲已如失去水份的花朵,面色蜡黄,头发稀疏,枯败而无光彩。虽然同样地操劳,父亲却要精神得多,容貌还能看到几分英俊。正是这样反差极大的两人,玉子却很少发现他们会为了一些琐事而争执。偶尔地几次,父亲会一个人爬到单位附近的山上,独自地坐一会。多年以后,玉子心里多少有些明白,那,也是父亲生气到极致时,所能够做的一种发泄与解决的办法。

事实上,母亲年轻时很是漂亮,追求者众多。父亲在另一个单位,又是从异地而来。除了本身还算英俊的相貌外,玉子也想不出来,父亲究竟是如何,能够在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芳心认可?想来,单位同事与亲朋好友中公认的好人,也是父亲一份不可或缺的重要筹码。心性善良、温文尔雅的父亲,自有着其难以抵御的人格魅力,不止获得母亲的芳心,也征服了所有母亲的家里人。而父母亲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更是尽到了一份责任,不单供养了几位舅舅和幺叔读书,以及对他们的娶妻生子等的照拂周全、竭心尽力。父母在一众亲戚里,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这是他们的真心付出,所收获的一份足够的尊重。

多年以后,在今年去三舅家拜年时,偶尔地提起来,父亲的病竟猛烈如斯,三舅的一句话,一下子打开了玉子多年心头的疑惑。当玉子说道父亲走得如此匆忙时,三舅却说他是求死之心,别人是无法挽留的。语气中一丝惋惜、一丝缅怀,还掺杂一丝由心而发的敬意。玉子不由地想起来,当年所看到的那一页纸上,那直透纸背的字迹。原来,父母的爱情,亦是如此地缠绵悱恻,唏嘘哀怨。

记得当初,在众亲友帮助下,收拾完母亲的善后事,一家人围坐在那里。看着连日来极少言语,如一具木偶般的玉子,父亲轻声地安慰,让玉子想哭就哭出来。不想,刚忍不住失声痛哭的玉子,却被幺叔一句呵斥,硬生生地把眼泪又逼了回去。而父亲并不曾多说什么,只是那眼中隐藏的伤痛,无知的玉子并不曾看出来。怪不得幺叔,虽然当时玉子并不能理解幺叔为何要这般做。而其实,在工作以前,幺叔几乎是父亲带大,读书时,更是与三舅幺舅同吃同住过。对于他的哥嫂之间的感情,幺叔一直看在眼里,感同身受,比我们谁都更了解明白。对于母亲的离去,幺叔也深知他的哥哥心中的痛,那是当初的玉子,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清楚的。幺叔宁愿打断玉子伤心母亲离去的泪水,只为,多少能够减轻,他的哥哥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常人无法理解的痛楚。幺叔,他是真心地心疼他的这位不善言辞的哥哥。

只是,谁也不曾想到,父亲,在那时已然心生死意。他的一颗心,早已随着母亲的离去,而不再跳动。玉子不知道在母亲离去的那天,父亲与其有着怎样的一段对话。而在随后的一段日子里,父亲并未曾流露多少心思,也许,是玉子几兄弟疏忽大意,没有觉察。去了一趟温泉疗养院回来,父亲为他的小儿子带回一口袋大小不一的石头,只因为那时的玉子迷上了摆弄各种石头。而其实,父亲辛苦地带回来的不过是一些稍有形态的鹅卵石,并无多大的价值可言。随后,在暑假,父亲又带着玉子去了贵阳几个亲戚家里,一一拜访。其时,父亲已然开始出现病症,身体明显地大不如前。回到家里,父亲的病情越发地严重,很快地,竟已不能自理。

十二月,冬至刚过,小城开始感觉到冬天的冷意。玉子在睡梦中被叫醒,人们告知玉子,父亲已然离去。浑浑噩噩中玉子来到父亲的面前,依然不能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事实,父亲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里,再也不能醒来。奇怪地,玉子并没有感到有多难过,只在整理父亲的遗物,当看到那一行直透纸背的字迹时,玉子终是不曾忍住,泪水泫然而下。

玉子至今还记得那一行字——“等我一年,我将来找你!”

玉子兄弟商议,把父亲的骨灰,安葬于母亲身边。玉子知道,他们这样做,父母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地开心的。

三年前,母亲做了心脏手术,恢复得不错,之后只需每一两个月去医院抽血化验一次,以决定每天的药量就行了。和住院时的心情已完全不同,每次从山村老家到市里医院,我们都当成一次三人游。

最近一次化验后,我们在医院北门外吃灌汤包。我提议,时间挺充足,我们去医院附近的王城公园看菊展吧,前段时间看别人发的照片,可好看了。父亲第一个响应。母亲也说好,再看看菊花。

王城公园里,菊花摆着各种造型,球形、圈形、菊花形、扇子形、游动的鱼、盘旋的龙、飞舞的蝶,龙船里载着菊花,老树上开着菊花,真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菊世界。

天气晴好,阳光温暖。父母一边走,一边看,一边惊奇着,虽说这三年每年都看,一年跟一年不一样呢。

在菊花前,我给他们拍照,两人离得两尺远。我示意父母离得近点,母亲笑着不动,父亲主动挪了一步,距离缩为一尺。我说:“牵着母亲的手。”父亲看了看母亲,听话地伸出手,母亲却把手插进了口袋,父亲手没处放,只好伸到母亲的背后。母亲很不好意思,笑着把头扭到一边。

我让父母为难了。一辈子,他们从来没有在人前拉过手。记得母亲说,结婚头两年回娘家,两人连走路也是一前一后离得好远,好像没有一点关系似的。

正值王城公园举办一个摄影展。其中有张老照片,河上还是老吊桥,站着一对年轻人。母亲仔细看了看,指着说:“是的,第一次来时,公园里就有这样的老吊桥。我穿的是绿色小格子的上衣,也是两条辫子搭在肩上。你爸穿的是白衬衣,跟照片上一样。那时,没舍得照相。”

母亲第一次来王城公园是在1966年。18岁的母亲经媒人介绍,刚与父亲认识。父亲借一辆自行车,载着母亲骑过伊河、洛河,带的是奶奶烙的饼,只在街上喝了两碗稀汤。

公园里的漫步,让父母暂时走出了琐碎的生活,忘记了为儿女操心,为家里的庄稼、狗、猫、鸡操心,隔着几十年的劳累日子,看见了属于他们的青葱岁月。

妈妈年轻时是照过一张相的。年轻的妈妈,眼睛明亮,头发浓密,两条辫子又粗又长。

那张照片夹在镜子的后面,我小时候常看。可惜,镜子被我们摔坏了,而照片因为时间长,粘在玻璃上,一揭就坏了,仅有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来。后来,虽然我常用数码相机拍过一些照片,但大多都存在我的电脑里,没有洗出来。我能看到,他们却看不到。

母亲说:“跟你爸,这一辈子受了太多的苦,早知道,不跟他!”

父亲说:“现在,你是咱家的老大,说啥行啥,我一句都不敢犟嘴!”

我听着两人斗嘴,呵呵地笑。年轻时,艰难的生活、复杂的大家庭,让母亲受了不少委屈,两人也少不了吵嘴、怄气。如今,一切怨气都化为云烟。父亲脾气好得像个老和尚,跟年轻时完全不一样。父亲说:“你妈是咱家的大功臣,她一病,我才知道她有多重要。”

其实,父亲的话何尝不是我们做儿女的感受。陪着父母看菊展,何尝不是我的幸福。

我让父母看这次拍的照片。母亲笑父亲手里还拎着给我带的枣,照相也不舍得放下。父亲说:“看你妈笑得多自然。”

我选了最满意的一张,准备送到照相馆里,洗一张大大的照片,装了相框,给父母送回去,挂在老家客厅的墙上,让父母一抬头,就能看见。照片上,是王城公园灿烂的菊花,菊花前,是父母比菊花更灿烂的笑容。

今天是母亲节,不由得想到6年前给父母写的一封信。我高二的下学期,江夏一中我的班主任邓老师要办一次不循规蹈矩的班会学),让每个人都写封给父母的信,于是就诞生了下面这封信。这封信不如父亲给我的那封庄重,里面似乎带有我一惯的风格,而且是当堂所写就凑成一封了。

原文如下亲爱的尊敬的父母:说来惭愧,由于写信太少,格式至今难以把握,如有错误还请见谅。太阳眨眨眼,我也眨眨眼就到了高二的下学期,不久K日(欧洲将6月6日诺曼底登陆日定为D日,我将高考6月7日定为k,即考试之日,都是最漫长的又富有重大意义的一天)的一天就会来到了。所谓十年寒窗为此时,当然对我来说,称不上“寒”。看看我每周回去忙着玩电脑,就知道我“热”的不亦乐乎,很有临危不惧的大将风范。想想初三就是“乐观”过了头,结果让你们也陪我玩了把心跳。

至今还记得母亲的泪水和父亲在7月“火炉”骄阳下为我四处求学的汗水。即使如此,进了高中,你们的心却仍与我同在。你们轮流为这个不争气的犬子送饭,父亲表面上用刚烈的语言打压我,实则对我充满殷切的希望;而母亲则直接给予我宝贵鼓励,成了我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支柱。您们的关心不仅是语言上的,更是行动上的,在百忙中历经辗转为我转了学校。在祖辈在老家重病卧床时,您们仍然以我为主:母亲为我送饭,父亲在国外学习时仍发来感人肺腑的“示儿书”。

在此氛围下,我深刻感受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中国式父母的心。相反,你们的无私来映照我自己的丑恶嘴脸。作为学生和儿子我都是不够格的。作为学生,我缺乏进取之心,未将自己的全身心投入与学习这场伟大的斗争中,课堂上以“混磨”的方式消蚀自己的灵魂,完全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作为儿子,我缺乏亲情观念,放假回家仅图一时之爽,而忽视了情感上的沟通。

对于父亲在学习上的亲情支持,也熟视无睹。而且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上课外班不认真学,使父母的血汗投资换来了暴跌的熊市。我是如此难教育,就像初中数学老师的口头禅“神仙下凡也教不会你们。”可是父亲母亲你们却是我永远的爱神,你们给我的是慈爱和宽容。不久就是我的成人礼,是我自力更生,顶天立地的开始。我自有血性,定不能再让父母为我操心。皇天在上,后土为证。父母之恩,碎身难报,更非言谢可答。唯我自强奋进,捍无悔青春,登万丈峰巅,以快慰父母,让父母在不久到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享大同之乐。祝双亲健康,快乐,充满活力,白头到老。

不孝子:李某20xx年5月23日

我从不知道,也没想到,年近七十的母亲会拉父亲去拍了一套婚纱照。

当母亲像小姑娘一样,面含羞赧地把两本影集递给我时,说实在的,我心里满是惊诧,甚至有一点不解。我不明白一向节俭保守的母亲,怎么也会去赶这样的时髦?

打开影集一看,我不得不承认,照片拍得真漂亮!

影楼给他们提供了三套衣服。一套是西式礼服,身着黑色西服的父亲和披一袭白色婚纱的母亲携手并立,两人的神情显得有些拘谨,看得出来他们很紧张,我猜这是最先照的。另一套是大红色的中式礼服,这套短款上衣和曳地长裙就像是为母亲量身定做似的,愈发显出她娴静端庄的气质。旁边的父亲手执折扇,很有几分风流儒雅的书生气呢。还有一套是晚礼服,父亲穿白色西装,母亲着紫色长裙,背景是蓝色的大海,非常唯美。

母亲单独照的几张也很有味道,或是手握绢扇,或是捧一束鲜花,或是斜斜地执一柄油纸伞……一个娉婷少女的形象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我眼前。

我忽然记起来我结婚前一晚,把租来的婚纱拿到家里,和闺蜜,还有妹妹,我们轮番穿了拍照……母亲在门口含笑站着,看了好一会儿。原来母亲的心里也藏着一个属于女孩子的婚纱梦啊!唉,说起来,母亲和父亲还真是没有一张像样的合影呢,他们结婚证上贴的只是两张拼在一起的一寸照片。

大概,做子女的都是和我一样粗心吧?我们的眼里只有那个整日为我们洗衣做饭、琐碎唠叨的母亲,却从未想过我们的母亲也打青春走过,也有一些女孩子的小小的可爱的梦想。

想到这些,我有些心疼,我曾经那么热衷于追求一个女人完美的生活,却不曾想过母亲也是一个女人。

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母亲也能与时俱进,怀着一份美好的心情,去赶赶时尚、追追潮流,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好事啊!

前两年我回家,正在玩着ipad,父亲过来,想要问问这是什么,怎么用。

但他刚一问,就有点后悔,可能怕我嫌他脱轨,没文化,之后见我没理他,在我周围转了几圈,就走了。

过了不几天,他见我不在家,偷偷拿出来玩。结果他摆弄一会儿,就自动黑屏了。

他以为是坏了,着急上火,一整天心神不宁。晚上我一回来,便捅咕我妈跟我去说。

我一打开,一看没坏,告诉他别担心,只是电池没了电。

后来我妈告诉我,他只是不想跟我有太多代沟,所以就偷偷去研究,没想到一玩就没电了,吓他够呛。

出门在外,他们有时候也想跟我们聊聊,只是不知道该说什么话,该问什么话。

他们或许早已脱离了你的所谓网络圈、技术圈、文艺圈、时尚圈、微信圈云云,关心你的范畴,也越来越小,能和你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少。

就像你们之间,明明待在一起,却永远隔着一个pad、一根刺。

他们想问你计划,但可能,你正为计划所扰;他们想问你婚姻,但可能,你也正为爱情所困。

在媒体渲染,网友玩笑之后,这一切的问候便加上了“逼”,逼婚逼房逼工作。

于是我们渐渐反感,抱怨他们不和时代接轨,接着责怪他们啰嗦、杞人忧天,到最后干脆一个电话不打,一个家也不回。

某个朋友,他奶奶长期卧病在床,不能走动,也没什么人探望她。

过年回家,他小姑前去看她,可向她展示了一遍礼物,就转身走开,搓麻打牌去了。

不久,她在里屋大喊,说她手上一不小心,扎了个刺。

小姑连忙跑进去,端着她的手,反复检查了好几遍,就是找不到这个刺。

怕奶奶担心,小姑说带她去医院,让大夫好好瞧瞧。

还没出门,她就被爷爷拽住了。

他悄悄告诉小姑,她妈不过就是,想找些事情,跟女儿多说些话。

不过,就是想找些事情,找些话题;不过,就是想跟孩子多说一会儿话,而已。

有时候,不是父母不懂你,其实你也不懂他们。

回头想想,这一切所谓的逼迫,可以是一件烦心事,也可以是一件幸福的事。

这世上,恐怕没人会如此真诚地关心你,即便他们用错了方式,搞乱了计划。

当你坐在列车上,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转弯处,或许,他们的唠叨,将会变成你记忆里,最温暖的东西。

永远别去责怪父母。

要怪,就怪我们大了,他们老了罢。

我是个女孩,参加工作五年多了,但我心里一直很痛苦,因为父母总是偏向哥哥。远在老家的哥哥从小体弱多病,念完大学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心安理得地在家待着,脾气还很暴躁,父母不敢说他,因为他总生病,妈妈觉得把哥哥生下来就是亏欠了他,总有愧疚感。按说,作为女儿应该受到家里很多的照顾,但我却承担了很多的责任,每个月都要给家里寄钱,我家里也觉得,妹妹多分担一些是应该的。有一次,我给家里打电话,妈妈说她身体不太好,但家里又缺钱了,不肯去治,我就非常生气,说“我每个月都寄钱,看病是最要紧的”,妈妈说,“我们家经济条件还是很紧张,你也不能怪我。”放下电话,我就开始哭,觉得家里面乱得一团糟,又没有办法去要求哥哥。作为一个妹妹,我太累了,为什么我就要这样呢?像这种现状我应该如何去改变呢?父母一个劲儿地护着哥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作为妹妹,如果哥哥身体真有什么问题的话,妹妹为家庭出点力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从你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你哥哥的病并不严重,因为他可以读完大学,所以你抱怨的可能就是,哥哥应该分担一些家庭的压力,而不是把家庭压力都放在你一个人身上。这种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理解,至于你的家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不太清楚,哥哥找不到工作是暂时的,还是根本就不工作,我们也不太清楚。所以,你首先要明白,有些焦虑是你内心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对家里有照顾,只是一个希望,你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你不能够超越你的能力,你不能过多地把家庭的压力和矛盾压在自己身上,因为你有你的生活,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里面去帮助家庭,或者是帮助哥哥。如果这样想的话,你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不过,你内心深层的抱怨,可能是觉得一般在家庭里都是哥哥承担比较大的责任,妹妹会娇惯一点,但是你的家里却刚好颠倒了,在你家,哥哥从小就是中心。哥哥为什么能够成为家庭的中心?因为哥哥有生病作条件,他是有病的人,所以他得到了很多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他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哥哥得病了,爸爸妈妈要照顾哥哥,妹妹实际上就成了姐姐,开始分担家庭的忧愁,早早就去工作,挣钱帮助家庭。你对这一点一直没有认同,你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当一个家庭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哥哥很优秀,又上大学又有好工作,还帮助改善家庭经济,而妹妹一事无成,打个工也是普通的工作,妹妹的痛苦会更深。你现在的痛苦只是认为,现在发展得不好是因为过早过多地承担了家庭经济重担,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你的感觉不一定比现在更好。

面对偏心的妈妈,你的心里面很不平衡。怎样才能内心平静呢?实际上,当你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你也得到了一些权利。比如说,你可以抱怨父母的生活,可以指导他们,让他们换一种生活,让他们去看病,注意身体健康,你获得了这种权利。一般来说,承担的家庭责任多,在家庭里拥有的权利就多,比如说哥哥病了,不承担什么责任,他的权利也少,他无法改变家庭现状。其实在很多家里,兄弟姐妹都希望别人弱一点,自己强一点,愿意让自己成为中心,很多家庭争斗都是为此产生的。而希望自己弱一点,让别人成为中心,让别人去承担责任,自己躲起来的例子反而少一些。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争斗,他们认为兄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自然的,哥哥天生会嫉妒弟弟,为什么呢?弟弟没有出生的时候,哥哥是独一无二的,弟弟出生以后,哥哥会很愤怒,他觉得爸爸妈妈怎么会关心那个小东西,而不关心我了?这种嫉妒常常是希望自己比对方强。你也有一个特大的因素使自己变得比哥哥强,尽管你没上大学,哥哥上了大学,但是哥哥上了大学也不行,他还是没有工作。客观的原因使你变得比哥哥强,按西方心理学的观点来说,你应该感到高兴,你成长了,变得很强了,而且不仅是现在,将来处理你自己生活的时候,也都有能力,你的能力从小就被培养出来了,你等于天然地获得了一份礼物,哥哥变得很弱,本来应该是你弱的,但你反而变得很强。你在成长方面、生活经验方面,的确得到了很多,但责任和权利是平等的,当然你也要付出很多,现在你总是在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想到获得的也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上、婚姻上、对子女教育上,你都会有远远超过哥哥的能力。

你很善良,希望爸爸妈妈生活好,你有工作、有收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像样,希望爸爸妈妈的生活也像样。也许是由于你能力的原因,还不能够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改变家庭的现实,所以常常为家里担心。

对于你的这种担心,我要提醒两个问题:第一点,女儿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不一样。年轻人追求科学、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而且一旦达到这种生活方式,就会把它泛化,希望父母、哥哥都像你一样,有电话、有汽车,等等。但是老年人奉行的是一种简约、朴实的生活方式,他们觉得那些时尚的东西毫无意义,一个人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开开心心就行了。所以,有时候,你的痛苦和伤心是来源于你想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给父母,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因为从现状来看,家里并不是吃不上饭,只是你希望家里把钱花在看病上面,但是老年人看病是很舍不得花钱的,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

第二点,你跟家庭的情感连接太紧密了。尽管你独立了,工作了,但是实际上你的大部分情感都是从家庭来的,因为你对家里的事情卷入得很厉害,还在为哥哥的事情着急。一个城市的女孩有工作了,应该慢慢把她的情感转到社会上去得到补偿,交男朋友,和同事密切地来往,家庭方面的情感慢慢地就减少了,人的社会化就是这样形成的。爱还是爱,但不会像过去那么着急,那么被家庭影响,不会出现哥哥的事情令她烦恼,爸爸妈妈的事情也让她痛苦,虽然应该有烦恼,但是不应该痛苦成不能够控制的样子。

所以,你要明白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父母,而且自己承担了那么多的家庭责任,应该有自豪感。应该感觉到比同龄的孩子成长得快,而且有能力,因为你不仅能够照料自己,还能照料家庭。此外,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要扩大社会交往,把注意力转向身边的人,发展自己的社交圈。你一旦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来源,就容易认同家庭问题,不容易陷入各种痛苦。

从自然法则来讲,家庭一般对哥哥或者姐姐的期待比较高,作为家庭权利的分担来讲,对哥哥期待高,哥哥得到的权利就多。比如,爸爸妈妈有时候会问哥哥的意见,但是不会问最小孩子的意见。因此,在一般家庭里,常常是长子发展很快,而最小的一个孩子最受宠,发展比较慢,麻烦比较多,问题也比较多。

那么,这样的家庭如何达成平衡呢?长子压力很大,但是得到的表扬比较多,爸爸妈妈可能会赞扬他,因为他总是比其他的兄弟姐妹好,比较能够分担家里的事情,为爸爸妈妈着想,关心弟弟妹妹,甚至工作比较早,会帮家里挣钱。而最小的虽然比较受宠,但是毛病比较多,所以被批评就比较多,这就形成了一个假象的平衡。中间的孩子会想,“尽管我没像哥哥那样受到爸爸妈妈的信任,但也不像哥哥那么累,不用什么事情都帮着做,我可以偷懒,和弟弟妹妹相比,虽然没得到爸爸妈妈那么多宠爱,但是我不挨打,也不挨骂”,中间的孩子可以这样来平衡。

自从我加入科技工作队伍中,一直对这样一种人很反感:他们不带徒弟,搞技术垄断,爱“拿人一手”;仗着自己有“独门”专业技术压抑年轻人,过多地索取;到了退休年纪还费尽心机死把着某个位置不肯交班……等等等等。这真叫我深恶痛绝!我从青年到中年期一直和这种不良现象斗争,退休前我竭尽全力把接班人培养出来;还特意不插手任何专业工作一段时间,让年轻人适应一下我不在的日子,过度一下。我带的徒弟都很感动,我利利索索地退休了。

前些日子我回老家看望多年不见的老姐姐,闲聊家长里短、童年的故事,在说起我们的父母时,我却心情沉重起来,才回想起来:我的父母也是那样的人!记得父亲原来在一所大学里的图书馆工作,他在中年时期搞了一套“科技情报”网,全靠人工查看、选项、分类编辑成目录,让学生和搞科研的教师查阅资料十分方便。爸爸的业务能力很强,他一直为此而自豪,还沾沾自喜地说:“谁也别想挤垮我!”

爸爸到六十岁也没带什么徒弟,他干劲十足根本不想退休;很多男同志都这样,爸爸也是不想退休才不带徒弟的。爸爸一直被返聘到七十多岁,他一直再说他那个图书馆离开他就玩不转;其实地球不是一直在转吗?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少有人再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查多方便啊。爸爸的专业被淘汰了,他退休后虽然已经七十出头了,但还是很失落,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

妈妈也是因为自己有一点文化就高傲自大的人,因此很早就被淘汰沦为家庭妇女了。

老年人都爱信什么“天理轮回因果报应”,看来是个逻辑啊!在原单位,我是一个肯做无私奉献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眼里我是个最富有爱心的老师,我也曾颇有成就感,退休后我很欣慰;我今天才知道我连自己的父母也反了。老姐姐说我做的对,是父母不对;可我从此再也高兴不起来,几十年来,恨来恨去斗来斗去反来反去取得了胜利,原来敌对那边也有自己的爹娘。

轻轻的走过这场小雨

轻轻的走在这场撵走的雨中,聆听着,那掠来的缕缕满是情惑丝丝的风。尽情的让倦了的心,在这空旷的雨巷,看一看那缠绵不断的雨。遥望这一条悠长悠长的路,曾是一段摸糊的记忆。 如雾飘散扬起的雨滴,潸然的随风飘洒在了那寂廖心非。

那历哀了苍桑的,思绪,也烙下了永久的印迹。雨不停的滴着那灰暗的瓦檐下,也被风吹逸远去了雨意。这青青的石板,那长长的路,总是一直伸深在那俏了颜色尽头,却又摸糊谁的嫣然的思畔。雨;不停的敲打着这古老,又凄清,又雨潺潺,又雾蒙蒙,又带着一抹斑斓印痕的雨巷。在风的摇曳里,带去了岁月纷纷的缠绵,也在雨的哀曲里,聆听了多少愁怨。

轻轻的,我一路走来,带着满是污垢的裤管。走在这雨纷纷,雾绵绵,浅起一满地滚落的雨珠,那凄宛,那迷茫,却一直还是凌乱涓涓的雨帘。

撑一把泛黄的油纸伞,在这条千百回,千万个梦里,常寻走的这一条秃坑的雨巷里。静静的俳徊,俏俏的等待,等侍着像我一样,撑着雨伞,撑一把紫色的油纸伞的女郎。在我惆怅的又踯躅的又独自静静的走在这条殷殷的雨巷里的时候。

我能,稀望和你相与,是谁!把我的那涌上心头缠绕的思绪,紧紧的,紧紧的拴住。又是谁!把我那尘埃不染的心际里给埋积。是风,还是雨,还是那独自静静游走在这雨巷中的,那撑着紫色油纸伞的你。

雨依旧飘零,如果你在雨中,当你轻轻的走过这一场小雨。你那飘逸齐肩的长发,会在这潸潸的雨中,会沾满这场思恋雨滴。风依旧习习,如果你在风中,你那齐肩的长发,会在姗姗的风中,会凌乱了你的美丽。

哦!帘雨迷茫,映出了你那几多惆怅像梦一般的画面。这场雨也滴落了你一地的孤独倦意。我手中,这把为我掩雨,泛黄的雨伞,还在顶着依旧泣泣洒来的,这冰凉,还带着惆怅的,那细细氤氲的却一直纷纷碎雨。

寂廖又俳徨,走在着苍老岁月的悠长的雨巷里。雨扰扰,情纷纷。雨洒着,风依旧轻轻的从我耳边许许的掠过。雨还在渐渐滴着那灰暗瓦檐,这长长的青石扳路,雾蒙蒙的小雨,却没有那长发齐腰撑油纸伞的姑娘。

多少次的回侔,多少次的相依,也总是不停的地一直追赶着,也匆匆相与缱绻的每一场雨。和似曾经相似的细雨,可却追纤的却还是一直空空的叹息。望首一地涓涓,又潺潺在那青石板缝隙间,穿行的流淌的向前怨雨。

我的鞋湿了,我的心累了。这条滚落着满地情丝的潸潸的,寄托着惆怅和哀怨的空旷的雨巷。我握紧了我这把孤零零的雨伞,走出那烟雨渺渺的那青石板。带着深邃的,那心际不曾抹去和触动牵挂的痕迹,我依侬着这岁月那不能再首望时候。我轻轻的抬起了脚,走了,走了,轻轻的走过这一场逸逸又飘凌错过的小雨……

自毕业离家在外,年年很少时间在家。尤其是在成家以后,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除了偿还借来的债务,还得养家糊口,挣钱的时间更加紧迫,只要有挣钱的机会都不愿放弃,多挣一点儿生活上就轻松一点儿,有时逢年过节就不回家了,相伴家人的时间越发少了。

心里总有两种声音缠绕着,一种是想挣钱,一种是想多陪陪家人。后者的声喊最强烈,但最终还是败给现实,没有经济收入,生活就会举步维艰。所以,在生活中,矛盾在心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家里有一点事儿,就会让我的内心迷乱,处在彷徨之中,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

前几日,媳妇打电话过来告诉我,说母亲的腿又疼了,走路艰难。母亲腿疼这个毛病伴随她多年了,可能是早年吃力太多,不能遇寒,着凉了,脚脖子就发胀,母亲就会感觉两条腿紧绷绷的,不敢下地行走。曾做过检查,医生说是静脉曲张,不让干重活了。母亲除了腿疼,她还有腰间盘突出,不能搬重物,不能抱孩子,吃一点累就腰酸背疼。这些年,母亲从没有正儿八经在医院看过,身体不适了,她就跑门诊处买几副膏药贴贴,身体好点儿,就忘记一切,该怎么干活就怎么子,就这样她的毛病总是反反复复。我曾说过母亲好几回,让她来大医院好好瞧一瞧,看看能不能一次治好,母亲总是搪塞推辞,说什么人老了,再怎么看,身子骨也就这样了,不花那冤枉钱,一直推到了现在。

这回媳妇告诉我,不仅母亲的毛病犯了,连我父亲也查出了毛病。父亲在领母亲看病的时候,说自己最近一直犯头晕,顺便让医生测了测血压,这一测,医生说我父亲高血压到一百七了。这高血压也老严重了,医生除了给我母亲拿药,还给我父亲开了降血压的药。

老两口这回一生病赶到了一块儿,确实让人担心不已,媳妇让我回家来看看二老,当然,回家是必然的,可我的心里很惆怅,我这回回去,依然只是待上片刻,并不能长久在家。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身子骨越来越不如从前,生病难免相伴,我怎样能守在他们的身边呢?这是我心中一直考虑的,不仅仅要照顾父母,还有自己的孩子,也是想守在他们的身边儿。这种境遇着实让我为难,让我抓耳挠腮的不知所措。

来到家里,幸好,父母都无大碍,母亲连日累着了,休息一阵儿,情况好转,父亲再测血压,也降到了正常范围。他们确实不能再劳动干活了,稍累一下,所有的毛病就找到身上来了。

我离家这么多年,在印象中,觉得父母还年经,还健壮,也觉得自己还年少,还是个孩子。可想想年龄,自己已奔三了,父母已奔六了,真的让我的心中惊然晃若隔世,原来岁月在不经意间已让父母老去,让自己将步入中年,时间真的可怕,我都从家出来十多年了,这十年间,我在家的时间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少得可怜,伴父母的时间少得可怜儿。以后,还能有几个十年父母仍能健康的等得我的相伴。

从出生,父母养育我们到长大,从入校伴我们成长,一直以来是他们照顾我们,再到远离家乡,父母在家照顾我们儿女,而我们却一刻也没有伺候他们,家里有点矛盾还责怪他们处理不当,父母还包容着我们的脾气,我们却一点也没走进他们的心里,没有照顾他们一点的生活,只有从他们身上索取,却没有一点回馈。

现在,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却困难重重,总尽不到当儿子的责任,我亏欠父母太多了,父母却笑着说,啥也不要你的回馈,只要在外面平平安安,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了,在父母的眼里,任何时侯,不论自己有多老,孩子有多大,儿女永远是他们照顾的对象,即使生病了,也不想打乱儿女的生活,自己生生地扛下来。父母的伟大,让做儿女的我惭愧。

父母在城市新区的家附近有片未开发的荒地,被附近入住的居民开垦成了园地,闲不住的父母便也有了块属于自己的菜园子。因要照顾孙女,仍需住在老城区的父母便开始两地奔波,我家就在二老往返的路途中。

要菜吗?我和你爸(妈)又摘了些菜,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隔三差五,总会接到父母的电话,然后拐个弯给我送过来。不只是我,还有家中姊妹、儿女亲家、街坊邻居,都是他们分享的对象。有时青菜太多,妈妈便做成一大锅渣豆腐。妈妈做的渣豆腐小有名气,自己石磨的豆渣,做出来又香又软。一个电话,街坊邻居便会自己拿盆来盛,也有惦记着主动问询的。

父母的菜园里种类繁多,除了各色菜蔬,也种地瓜、各种豆类,而且他们坚持种植有机的,坚决不打农药,自己制作有机豆肥,隔三差五浇水、锄草、手工除虫。我曾经在大豆收获的时候去帮忙,烈日当空,把晒干的豆棵砸出豆粒,一点点收集起来,一会儿的功夫就有点儿头晕眼花。父母已年近古稀,身体已大不如前,经常十里奔波,虽然他们口头说不累,但妈妈常责怪爸爸不再早晚锻炼了,去趟新区回来沙发一躺就不想挪动了。我们姊妹常劝父母少种点儿或者别种了,别累着,可他们不听,总说现在的蔬菜又是化肥又是农药不能吃,这样的你们吃不到。

父母的爱是子女一辈子无以为报的似海深情。

父母在,岁月静好。

华灯初上,整齐的做操队伍在广场上排列,随着音乐的节拍,队伍也整齐划一地摆动起伏,场面甚是壮观。

这时,有位步履蹒跚的老妪一手拄杖,另一只手臂被高大的儿子紧紧搀扶着,目标很明确地走向前面花坛的边沿,坐下,目光中满是欣慰,仿佛自己也是舞动队伍中的一员。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带父母去海边的旅行。

去年暑假,我规划已久的带父母远足一次的愿望终于实现,我和姐姐两家自驾去青岛日照,让久居中原腹地、年近八旬的父母能亲自看看海天辽阔的景象。

我们在旅馆匆匆安顿下来,父母就催我们快到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水滚滚涌来,母亲犹如诗人般浅吟:“美丽的大海,我终于见到你了!”眼神中写着新奇。我和姐姐分别搀着父母,踩着松软的沙滩,走向海水,任温暖的海水没过脚背,抚摸双腿。父母略有怯意,晃动的海水让他们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倾斜,此时,女儿坚实的臂膀就是他们可依托的柱石,他们心中的欢喜很快就驱走了软弱的胆怯。若干年前,在父母的臂弯中,我们也不会有什么担忧吧……直到天空飘下了雨丝,我们才返回旅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每到一个可供游玩的海滩,都会停车去踏浪,父母显然适应了晃动的海水,竟然调皮地弯腰戏水,伴随着爽朗的笑声,苍颜白发的父母,在我眼前似乎成为两个活泼的孩童,玩得那么开心!我忙拿出手机,记录下一个个浪漫的镜头。

平常,母亲不辍劳作,留给我们的总是佝偻的背影,父亲因身体疾患总郁郁寡欢,而今天在浪花飞溅中,在海水环抱中,他们宛若青春再现。

《礼记》中有言:“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我想,子女所能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能听到年迈的父母青春的欢笑,能看到年迈的父母青春的梦想!

朋友小吉是个非常上进的人,他一个人在洛阳打拼,从开始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安家落户,其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生活艰辛的人,对亲情的渴望似乎更多些。这不,朋友小聚时,小吉醉了:“我那么努力,那么尽心孝敬父母,可他们为何就不在乎我,而一直偏心我的哥哥……”从他的诉说中得知,他一直都很孝顺父母,从挣钱的第一天起,每月都要给母亲寄钱补贴家用,经常给父母添置衣服,给家里购置日用品。他的哥哥没为家里出过半点力,但母亲一直偏袒哥哥,甚至会把自己给父母的钱,转而补贴哥哥。

“母亲还到哥哥打工的城市帮忙带孩子,我添孩子时,也是我最艰苦的时候,母亲都没有来帮我一下。我的心都凉透了……”在小吉看来,就算是陌生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而至亲的人,连普通的朋友都不如。

看他那般痛苦,我给他添了一杯水,轻声告诉他:“你的父母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父母,也是最无私的父母,只是你不能体会而已。”

小吉闻言,一脸惊愕。我接着问他:“假如,你也有两个孩子,一个聪明伶俐,一个老实木讷;一个能力非凡,一个却只能出出苦力,混个温饱。你会把更多的爱,给哪一个孩子?”

小吉沉默了,他点燃一支香烟,狠狠地吸着,若有所思。

“你的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父母,他们不会因你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而放下能力比你差的哥哥。他们没有偏心,也没有私心……”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小吉已掏出手机:“妈,您和爸还好吧!近来太忙,也没顾上打电话。家里需要啥,您和爸只管说……”

国庆假期,我回老家看望父母。

走进村子,乡亲们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我也微笑着和他们聊上几句。走进家门,看见父母正坐在院子里剥玉米。父亲起身接过我带回来的礼物,并埋怨我又乱花钱。母亲笑着说:“知道你爱喝玉米糁汤,剥点儿玉米,新玉米熬汤可香了!”我搬了个凳子坐下,一边剥玉米,一边陪父母聊天。

父亲说今年玉米、大豆、红薯都丰收了,庄稼人就盼着这样的好年景。我再次劝说他们不要种地了,年纪大了,太辛苦。父亲笑着说:“辛苦啥?我这身子骨再种个五年、八年都没问题。再说种地也是锻炼身体嘛,我身体好了,你们也少操点儿心!”

母亲问我:“昊昊(我儿子)咋没回来?”“他今年上初三,学习任务重,得让他利用假期补补课!”我向母亲解释。母亲不再说话,只是叮嘱我别把孩子管得太严。

我知道母亲又想孙子啦,儿子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母亲在照顾,祖孙俩的感情很深。我答应母亲以后会经常带儿子回来看她。

母亲跟我说起了村子里的事儿:隔壁李婶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大学,是一本,全村人都为她高兴,村委会还奖励她500元钱;对门儿王叔的儿子上个月娶了媳妇,新媳妇长得白白净净,对王叔王婶也很孝顺;让人难过的是村东头80岁的李奶奶上周去世了,李奶奶和母亲常在一起聊天,母亲为此伤心了好几天。说到这里,母亲用手擦拭着眼睛。

这时,父亲看了看我,说:“看你瘦了不少,平时要注意身体,不要再抽烟了,酒也要少喝,毕竟你也是40多岁的人了。”母亲也插话:“钱够花就行,人活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听着二老关切的话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父母惦记着的感觉真好。我不住地点头说:“爸妈,我记住啦!”

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心贴心地说说话,听听他们的唠叨,你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收获满满的幸福。

“ 你真的爱你的父母吗?如果真的爱他们 ,你为什么还要和他们吵架?为什么不在他们的身边陪伴着他们? ”晨说。

和晨相遇是两年前的秋天,落叶飘在成都的郊外,我挤着公交正要去参观四川大学。我和他就是那个时候遇见的。

他穿着一件黑色衬衫外加一件有点旧了的蓝色外套,样子普普通通,像是某个农村里过来的(事实上我才是,而我却穿得很是鲜艳,他是在城市里流浪了许久的人),他一上车就看见了我,然后微微笑了笑。自那以后,我们很多次都会相遇在公交上,在那一次次由天定的缘份下,我们也开始熟悉,渐渐成了朋友,在时光的流逝之后,我们竟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

晨是个寡言少语的人,不过对我却有着许多话,仿佛是有很多话想要在一丁点时间说完。或许这是他多年以来内心深处积压下来的吧!他的话有时让人欢喜,而又的时候却又让人泪流满面。记得那一次我要离开成都,回到南充的时候,他给我讲起他的故事。

“你知道吗?我为什么从来没有向你提起我的父母,其实不是不想提,而是不敢提。我怕我会忍不住哭出来。”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已经含满泪花了。

“我九岁那年,住在汶川,那地方很美,有些许多美丽的山景,可是那一天,全部都毁了。”他仿佛在回忆从前,可脸上的表情却又仿佛是不想记起。

“那天我在我的卧室睡午觉,我的父母就坐在堂屋里看电视,而当地震发生时,他们离门只有一米多远,可是都没有跑。全部都跑到了我的卧室,他们抱起我来的那一刻,天花板塌了。”

“本来那天花板砸不到他,可他挡在了我的前面,一把推开了我,而他却永远地躺在了天花板的下面。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晨儿,快走’我当时并不明白他怎样了,只看见他还伸在外面的手,上面全是雪,手的样子就像当年牵我去逛街那时候一样。微弯着,可那时我竟然知道他已经离我而去了!我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哗哗地流淌,直接把我牵着往外跑。”我也看见了晨的眼泪哗哗地流淌了出来,哽咽了他的话。

“后来,我的妈妈也死了。”他摇了摇头,看着我,继续说道:“就在出门的一瞬间,也离开了我,墙壁倒下来,把我们都砸到了,当时我晕了过去。什么都不知道,只感觉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你说,那不像梦么?我的母亲她用身体保护了我,我才没被砸死,她的手还紧紧贴在我的脸上,泪水和血都流到了我的嘴角,那个梦又苦又甜,我多想那就只是一个梦啊!”他用手擦干的眼泪,静静地看着远方。

“那就像是一个梦。我也希望它就是一个梦。”我说。

“别这么说,我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实,我想问你,你爱你的父母吗?”

“当然爱啊!”

“那你和他们吵架吗?你长时间地陪着他们吗?”

“经常吵,陪着他们的时间就太少了。”

“你真的爱你的父母吗?如果真的爱他们 ,你为什么还要和他们吵架?为什么不在他们的身边陪伴着他们? ”

我被这句话问得哑口无言,晨也不说话了,我想再解释,可我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是啊!我为什么要与他们吵架,为什么要离开他们?

我想到了自己这些年对父母所做的一切,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关心着我。如今,父亲的背影佝偻了,皱纹爬上了母亲的脸颊。他们都已被时光摧残,那时候,躲在父亲的背后可以不惧风雨,躺在妈妈的怀里与温暖相依。而如今呢?总是一个人远行,忘记了家中父母。

我突然想到,父母在家里可能很是挂念自己,可自己却从未想起过他们,我终于慢慢,慢慢地意识到,我不配言爱,不敢说爱。想起龙应台的那句话,父母子女一场,只留下了三个字:不必追。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可憎,再也不敢看着晨的眼睛,而是低下了头。

晨后来只说了一个“再见”就离去了,我这才抬起头来,看到晨的背影慢慢地消失在路上,也消失在我的记忆里,想到了自己,将来的某一天,我也会是一个父亲,我也会慢慢变老,白发苍苍。

我十八岁离家,今年虚岁三十八,算起来,迄今的人生里,一半时间都在外。这一半的时间里,驱使我不断离家远走的,无非是所谓“学业”和“事业”。父母在人前夸耀儿子时,所依据的也无非是这两点:学业圆满,事业小成。自己回想起来,也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从未想过另一种可能。可以说,前三十年,父母和我共享了它的荣耀,但是,从现在起,我们要开始分食它的苦果。

牺牲大片乡村和城镇、成就个别大城市的发展路径,造就了今日中国的基本格局,资源极端不平衡,机会极端不均等,迫使广大“不幸”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青年人少小离家,一窝蜂地扎堆“北上广”。从正面看,这是社会流动,是资源合理配置,殊不知,隐患早就埋下,代价异常昂贵。当年我兴冲冲离家,眼里只有异地、大都市与锦绣前程,却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如今父母年迈,能见到我就是他们最大的福利,见不到我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折磨,我却吝啬得每年只给他们一两次见面机会。这就是代价,该是我们还债的时候了。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农民工身上,几千年来安土重迁,如今却要背井离乡,他们合力主演了三十年的经济神话,却留下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时代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更可悲的是,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并未因此获得他们的尊重与谅解——那些“北上广”的当地人,那些一辈子不曾离开父母半步的人,他们嘲笑外地人“报恩”父母的想法太陈旧,他们视回家过年为陋习,视春运为灾难,他们永远无法理解外地人那颗思乡的心,为何如此迫切?如此不通融?你向他们倾诉,他们一句话就给你顶回来:谁让你来的?你老老实实待在家乡不就没这些麻烦了吗?

古时父母去世,做官的要告“丁忧”,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才可陈请复职。即使普通百姓,三年内也不得婚娶,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在百日之内操办,叫做“借孝”。据说曾国藩当年守孝挂帅,就是由咸丰皇帝亲自下旨借孝的。放在今天,这样的规矩或许多余得可笑,但是现在,我却越来越觉出它的庄重。胡适的儿子出生时,正值新文化运动,这位新文化的领军人给儿子写了一首诗,“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的儿子”,语出惊人。但说归说,做归做,胡适本人却是极孝顺的儿子,他客居海外时,坚持每天写家书一封,让老母亲时时读到儿子的信息,待到胡适的儿子长大,他也用这标准来要求儿子,全不顾年轻时写的那首诗了。今天,我们的通讯手段无比发达,有谁能做到胡适这样?别说每天一封信,哪怕每天一个短信?

这是一个制度化、结构性地消灭人伦的年代,高铁、网络、中国电信,并没有让亲情更便捷。骨肉被分隔两地,血脉被拉长稀释,年轻人即使有心,也已经无力,在奔走求生的现实重压下,亲情早被挤压得所剩无几。亲子之情,天伦之乐,原本至高无上,任何人无权剥夺,却不料败倒在这坑爹的时代。

网上有人感叹:“这些年,我所有的眼泪都流在春节结束后,父母送我上车离家的时候。”情真意切,却万般无奈。

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亲情并未退化到泯灭,它仍然死守在我们内心的底角,当朋友不可靠、爱人不可靠时,父母几乎是我们最后的情感依托。更何况,千疮百孔的养老体系,让子女们更加放不下心,国家不养老,只能“养儿防老”,儿却远在千里之外。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一代的中国父母,把全部心思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们太疼惜孩子了!要知道,牵挂是相互传染的,是要继承的,父母过分的爱,成为子女不能承受的重,要变本加厉地“返还”给父母。如果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也像外国人一样相对独立,我们两代人是不是都可以更洒脱一些?

从父母角度来看,他们也有更多的理由牵挂子女。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后半句是说:如果子女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个明确的、让父母放心的去处。可是,这恰恰是一个“无方”的年代,青年人漂泊异乡,身心无处寄放,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家。这正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地方。很多年,母亲担心我的早餐,怕我早饭没有着落,潦草应付过去,亏了身子,“不怕一顿不吃,就怕十顿不饱”。我常嘲笑她,说她本末倒置,用我的话说,“早餐是世界上最不重要的事情”,我有那么多人生难题、终极困惑你不关心,偏偏要纠结什么早餐。可是,今年,我体会到了她的深意。稳定的、营养均衡的早餐,正是“家”的首要标志,是“有方”的重要前提。对一个母亲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值得担心。

一位海外学子在日志上说:“我十九岁上曾发誓,父母去世之时守孝三年,如今我再发一誓,毕业后五年为期,纵弃前程锦绣,亦决然回家,以全人子之心。”还有人说:“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完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我说,因为家里有我的家人。我自认为,工作不是说签了牛逼的企业或者去了牛逼的地方你就牛逼了,工作不过是为了过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不喜欢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建设别人的家乡,等到爹娘老死还要赶着飞机回去,还不一定买得到票!”少数人的回归和反抗,让人钦佩,但另一个事实是,大部分人仍被时代裹挟,急惶惶踏上不归路,却忘了其实身后还有另一条退路。

“人生在世,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上也成立,对父母来说,我就是他们的“面子”,我自幼学习不好,现在混迹广东,娶了媳妇安了家,在老家的县城,这些足够他们自豪了。但其实,我不过是一张“面子”,我一点都不实用,我只有观赏价值,基本没有使用价值,父母不要我的钱,我也没能力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相隔一千公里,每隔一星期或十天我和他们通一个电话,一两年回去一到两次,和他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月,对他们来说,我越来越只剩下象征意义。

万幸的是,我的父母还有一张“里子”——我的弟弟,他在首都,衣食无忧,他把父母接到身边共同生活,给他们吃穿,带他们看病,陪伴着他们,忍受他们的争吵和絮叨,他们也带着孙子,享着天伦之乐 。弟弟可能没有那么多值得吹嘘的头衔,却是一个尽职贴心的“好孩子”,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甘愿牺牲的“里子”,才有了我这个逍遥法外的“面子”。但是,我越来越不能原谅自己,尤其当父母近六十岁,当父亲的父亲离世后,我越发意识到他们的孤独无助。做父母的,哪怕有十个子女,每一个也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该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

“今生还能和父母见多少次面?即使父母活到100岁,你每年回家见一次,还能见多少次?”这条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每个人都在默算自己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触目惊心。亲情在倒计时,永别似乎近在眼前。

爷爷去世,我登上北去的飞机,躲在三万英尺的云底,以波音的时速追赶即将老去的老人,追赶逝去的亲情。此刻,我的父母们,他们还有我们,而我们已经成人。那一夜,我在手机上悄悄记下:平生第一次,我发现了比生命、爱情、正义、写作更重要的事情。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想、观点和对事物的认识也趋于成熟,他们有独立的思想,有鲜明的个性,有个人小秘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特有的性格特征。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否则,我们的交流就出现了障碍,这就是所谓的代沟。其实,天下父母的心都是相似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体健康、勤奋学习,将来能够成才;都希望孩子能把父母当作朋友,遇到问题能够开诚布公地一起探讨。可有的孩子感到课业负担太重,很难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于是,开始迷恋虚拟的网络世界,在游戏中找回自信和成功的感觉。有的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愿将心事跟家长或同伴讲,只得在聊天室向网友诉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或早或晚都要融入社会,要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整天沉浸在虚拟世界,而与家人、亲友、同学不交流,与社会格格不入,以后怎么能自立于社会、自立于时代?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硬性要求孩子学习成绩门门优秀,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每个人都有自尊,一旦我们过强的自尊心演变成虚荣心时,为了维护所谓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孩子年轻气盛,遇事冲动,感情用事,甚至打架斗殴,尾随社会上一些危险分子而不考虑后果,让家长和老师担心。这些行为都是万万要不得的。

父母爱子女是无私的,本不需要任何回报,但为了使子女从小学会对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回报以关心和爱护,父母应以适当的方式向子女索爱。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少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于有些孩子只会享受亲人的爱,而不知以爱回报亲人。孩子们,你们放学回家,在学习之余要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简单的家务。妈妈下班回家前,你能把拖鞋整整齐齐地摆好,能把洗脸水放好。爸爸身体不舒服,你能到床前问候几声,能递一个热毛巾帮爸爸擦擦身子。爱心就是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培养的,有了爱心,也才能珍惜父母、他人、社会对你们的每一份爱。不可想象,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长大后会爱祖国、爱人民。爱的奉献是双向的,真正的爱从来都是对流的。

孩子们,身体好是第一要素。我们做家长的谈到你们学习时的共同感觉,就是现在你们的学习比起我们当年不知要辛苦多少倍。将来你们最有资格感慨十年寒窗苦了。繁重的学业首先要求你们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去支撑,你们要挤出时间锻炼身体。

在这缀满果实的季节里,你们又站在了新学年的起跑线上。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同出发。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