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一笑 > 真正聪明的人远离3种精神穷人经典美文

真正聪明的人远离3种精神穷人经典美文

来源:靓范儿    阅读: 9.7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真正聪明的人远离3种精神穷人经典美文,阅读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多阅读美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对我们的知识丰富也有很多好处,下面为大家分享真正聪明的人远离3种精神穷人经典美文,一起来阅读一下吧。

真正聪明的人远离3种精神穷人经典美文

真正聪明的人远离3种精神穷人经典美文1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过去的时候,有一个人家中已经有了三头驴。

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脾气好,主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后来他打算再买一头驴,在市场上相中了一头,但是不知这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早先的三头驴拴在一起。

新买的驴子进了牲口棚,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不动了。

买驴的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回到市场上去。

卖驴的人说:“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

买驴的人回答说:“不用再试了,我已经知道它是什么样的驴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身边人的秉性和行为,或多或少地会对我们造成一定影响。

我们在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可以莫逆于心,有些人只能是泛泛之交,还有些人,与其产生交集,不如及早远离。

交朋友当然不能是势利眼,攀龙附凤,但是选择朋友还是要在精神上进行区分,精神富有的朋友好像一座圣洁的图书馆,让你受益无穷,而精神上贫穷的人会使你得不偿失。

接近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穷人只会教你如何节衣缩食,牌友只会催你打牌,酒友只会催你干杯,而靠谱的人却会感染你如何取得进步!

真正聪明的人,一定要远离三种精神上的“穷人”。

格局狭小:无见之庸人

俗话说:“心眼小的人,天地大不了。”

格局狭小的人,庸俗而无见识,总是专注眼前的利益,凡事从自己出发,办事没有原则,以为处处占尽便宜,而其实因小失大,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格局。

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想吞并物产丰富的蜀国,但是道路艰难,不利于出兵,于是有人献计,造了石牛放在高山上,并在石牛的屁股后面放了金子。

蜀国人发现后,报告蜀侯。蜀侯中计,以为那是能拉出金子的石牛,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迎接石牛,结果秦惠文王让大军跟在运送石牛的队伍后灭了蜀国。

格局狭小的人就像那蜀侯一样,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不知道自己在别人的眼里已经是透明的了。

一个人,不仅要活在自我之中,更要活在自我之上,这才是有格局,然而与格局狭小的人交往,会慢慢地迷失自我,变得平庸。

理性缺乏:偏见之君子

虔诚,如果缺失知识,就是愚昧;虔诚,如果缺失理智,就是迷信。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的时候,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和心理暗示,从而变得非常固执。

人有死不认账的根性,必定会去找出各种理论、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其实这些只是强化他的情绪罢了。

人很容易被情绪和偏见绑架。

善良,如果缺少智慧,就会助纣为虐。

一个人,就算是心地善良,如果理性缺乏,也会充满偏见而不知道反省,因而不足取。

人是活在七情六欲之中的,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而理性恰好是情绪的平衡棒。

但是情绪的力量远远大于理性的力量,如果理性不能去掌控情绪,那么情绪就会来掌控你。

理性缺乏的人,不但自己被泛滥的情绪主宰,分不清对错的念头,一事难成,而且也会把不良的情绪传给身边的人。

人格缺陷:邪见之小人

这世上,总有一种人,看见别人好了,就愤愤不平,一心琢磨着,怎么给对方使点坏,怎么把人家从高处拽下,让他跌落尘埃,看他落魄潦倒,就觉得心情舒畅。

其实把别人踩下去了,不代表你就上去了。

生活中,身边不乏有这样一种人存在,与别人说话时,似乎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沟通姿态和礼貌的说话方式,并不以“把话说明白”为目的,而是以“让自己出气、使别人不爽”为终极目标和极大享受。

这些人,古人喜欢称之为“小人”,今天看来,其实就是“人格缺陷”。

人格缺陷中,最常见,最普遍,对人影响最大的就是“自以为是”。

他们唯我独尊,一旦遇到不顺,往往迁怒于他人和外界,而不会从自身找原因。

在他们眼里,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那么自然将报复和发泄的目标转向别人。

他们做事不考虑后果,先遮盖住眼前的麻烦再说,一旦事情弄砸了,他们推卸责任,想办法转嫁给别人。

在生活中,遇到这种人,要敬而远之,不要亲近,也别招惹,对他再好也没有用,他在利益面前根本不管别人的死活。

真正聪明的人远离3种精神穷人经典美文2

《话说谦让》

谦让仿佛是一种美德,若想在眼前的实际生活里寻一个具体的例证,却也不容易。类似谦让的事情近来似乎很难得发生一次。就我个人的经验说,在一般宴会里,客人入席之际,我们最容易看见类似谦让的事情。

一群客人挤在客厅里,谁也不肯先坐,谁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渐渐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于是你推我让,人声鼎沸。辈分小的、官职低的,垂着手远远地立在屋角,听候调遣。自以为有占首座或次座资格的人,无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过他们表现谦让的美德的机会。有的说:“我们叙齿,你年长!”有的说:“我常来,你是稀客!”有的说:“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是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表示像在争座。主人摆一张笑脸,偶然插一两句嘴,作鹭鸶笑。这场纷扰,要直到大家的兴致均已低落,该说的话差不多都已说完,然后急转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该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并无苦恼之相,而往往是显得踌躇满志、顾盼自雄。

每次遇到这样谦让的场合,我便首先想起《聊斋》上的一个故事:一伙人在热烈地让座,有一位扯着另一位的袖子,硬往上拉,被拉的人硬往后躲,双方势均力敌,突然间拉着袖子的手一松,被拉的那只胳臂猛然向后一缩,胳臂肘尖正撞在后面站着的一位驼背朋友的两只特别凸出的大门牙上,咔嚓一声,双牙落地!我每忆起这个乐极生悲的故事,为明哲保身起见,在让座时我总躲得远远的。等风波过后,剩下的位置是我的,首座也可以,坐上去并不头晕;末座亦无妨,我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口。我不谦让。

考让座之风之所以如此盛行,其故有二。第一,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所以一面谦让,一面稳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位置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第二,所让者是个虚荣,本来无关宏旨,凡是半径都是一般长,所以坐在任何位置(假如是圆桌)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利益。假如明文规定,凡坐过首席若干次者,在铨叙上特别有利,我想让座的事情也就少了。我从不曾看见,在长途汽车车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没有木制的长栅栏,而还能够保留一点谦让之风!因此我发现了一般人处世的一条道理,那便是:无需让的时候,则无妨谦让一番,于人无利,于己无损;在该让的时候,则不谦让,以免损己;在应该不让的时候,则必定谦让,于己有利,于人无损。

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一只梨的大小,虽然是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其重要或许并不下于一个公务员之盘算简、荐、委。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谦让作为一种仪式,并不是坏事,像天主教会选任主教时所举行的仪式就蛮有趣。就职的主教照例地当众谦逊三回,口说“nolocpiscopari”,意即“我不要当主教”,然后照例地敦促三回,终于勉为其难了。我觉得这样的仪式比宣誓就职之后再打通电声明固辞不获要好得多。谦让的仪式行久了之后,也许对于人心有潜移默化之功,使人在争权夺利、奋不顾身之际,不知不觉地也举行起谦让的仪式。可惜我们人类的文明史尚短,潜移默化尚未能奏大效,露出原始人的狰狞面目的时候要比雍雍穆穆地举行谦让仪式的时候多些。我每次从长途汽车的售票处杀进杀出时,心里就想先王以礼治天下,实在有理。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