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一笑 > 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

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47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元宵节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很多地方都有闹元宵的习俗,有些人会通过文章的方式来记录闹元宵的一些生活,下面小编分享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一起来看下吧。

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1

春风染绿了山林,染红了娇嫩的桃花。元宵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如期而至,给人带来了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新年欢乐的气氛还没有消散,元宵节喜庆的锣鼓声漫上了村人的心间。

在一阵阵清脆悠扬的锣鼓声中,一条条板凳龙在开阔的明堂里腾挪飞舞。板凳龙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色彩。舞一条板凳龙由十四个人组成。龙身是什么颜色,操龙手也要搭配相应的服装色彩。当先一人操纵着如意珠,旋转出花式的轨迹,龙头会迅速的跟上如意珠运行的轨迹,形成飞龙夺珠的精彩场面。

我曾有过舞龙灯的经历。龙灯看着光彩夺目,但要把它舞的好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摆弄龙灯,需要有两膀子力气,不然舞久了,手会酸痛异常。舞到高潮处,手劲跟不上,龙灯便会舞得七零八乱,观众便要喝倒彩了。所以要想舞好一条板凳龙,非得长期练习不可。光有手劲还不够,还要有巧劲。也就是说力要使巧、使匀,要跟得上龙身游动的节奏。这就要操龙手之间默契的配合了。一场好看的龙灯,不仅体现了先人的智慧,还流淌着一股齐心协力的精神。

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

大伙儿跟随着舞龙者的步伐。龙灯舞过了田野、民舍、小溪、山路、小巷,一路来到了敞亮的明堂里。明堂有一座新建的永安桥。一红,一绿,两条龙分别由男女队员组合而成。男队绿龙,女队红龙,双龙在桥中对峙。双龙中间有一个身穿绿衣的汉子,来回旋转如意珠,一时间便呈现出了双龙戏珠的场景。围观的群众喝彩,纷纷拿出手机拍照。龙身在高昂声中,舞得越发的灵动了。

身穿各色彩衣的童子在一旁敲锣助兴。锣鼓喧喧中,八条板凳龙环绕着明堂自由穿梭。一条接着一条,或争先恐后,或跟在前一条龙后,在空中游弋。冷清的天空中投下了一束明媚的光,把一条金龙衬托得威风凛凛。人流随着龙灯而涌动,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了高昂的兴致。

我听见,人群中有人说,今年的`龙灯比往年的精彩。随着村中环境的改善,村民生活的富足,每个人似乎都充满了精气神儿。连龙灯都在无形中增添了一抹靓丽的光彩。天公作美,随着龙灯舞到高潮处,阳光像长了脚似的,从远方的山峦,渐次照亮了明堂。我不禁想,阳光好像也为这喜庆的场面而愈发灿烂了。

八条龙灯舞得精彩非凡,龙头忽高忽低、忽左忽右,龙身、龙尾,腾挪摆动,似一条真龙,游过了连绵不绝的山峦,朝天而去。天上,有一小片湛蓝的天空,被四面的白云所笼罩,像龙灯飞腾而入天宫的入口。而入口投下的阳光,像要把龙灯点活,朝更深远处飞去。

舞龙灯体现了元宵节的动感,动得喜庆、欢腾。而夜晚的吃汤圆,赏万家灯火,体现了元宵的静态。一盏盏通红的灯笼挂在房檐上,使得每条街道充满了明亮的诗意。在一动一静之间,更重要的还有家人团圆的幸福。

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2

张灯结彩闹元宵的美文

在我的老家,有着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的习惯,元宵节无疑把从除夕开始的喜庆气氛又推向一个高潮。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据资料记载,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赏灯活动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写了元宵夜赏灯的繁华景象。到明清时期,元宵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元”指月亮正圆,“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元宵节,民间多吃元宵(汤圆)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

锣鼓喧天闹元宵的美文 第2张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的喜庆关键就是在“闹”字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所居住的矿山为丰富矿区居民的节日生活,每年元宵节矿里都组织职工开展迎紫姑、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等娱乐活动。一听到锣鼓响,全矿的孩子们都跟在长长队伍后面,满矿区的跑。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放鞭炮迎接整个矿区都图腾,成了矿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多样化,矿里已好多年没有举办舞龙灯活动了,节日里的矿山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在看够了电视里娱乐节目的荒唐恶搞后,人们更加流露出对传统民娱活动的`喜爱,爱他的热闹,爱他丰富的文化底蕴。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游艺之外,还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记得小时候物质贫乏吃顿汤圆还挺难,母亲往往用小米磨成粉做成圆子,然后把圆子放入稀饭锅里煮熟给我们吃,虽然这种圆子寡淡无味可在物质贫乏的当时吃起来同样挺甜。现在条件好了超市里各色时尚汤圆都能买得到。有思念、稻香村、三全、好利来、湾仔三等,品种齐全,有清香怡人的黑芝麻汤圆、爽口润滑的麻蓉汤圆、酸甜开胃的山楂汤圆、口感细腻的豆沙汤圆、甘香可口的莲蓉汤圆以及香糯醇甜的枣泥馅汤圆。还有时尚的巧克力汤圆、叉烧汤圆、莲香汤圆、五仁汤圆……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白白的、圆圆的汤圆,取的就是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好彩头,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幸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元宵节已不仅是个吃和玩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