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生活 > 生活保健 >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

来源:靓范儿    阅读: 2.06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对人们的生活也有重要影响,为了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是传统文化常识的一个常考点,以下分享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1

一、产生的原因及历史进程

(一)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历史进程

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二十四节气内容和民谣

(一)二十四节气内容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民谣

一般考试中会考试二十四节气的顺序问题,利用民谣比较快速有效记住它们的顺序。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

三、每个节气的内涵及分类

(一)节气内涵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立夏:是夏天的开始。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立秋:秋天开始之意。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秋分:日光直射赤道,形成昼夜等长。寒露: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霜降: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立冬:冬季来临。

小雪:气温下降,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大雪: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大寒: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

(二)节气分类

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表示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2

一、二十四节气由来

(一)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二)历史由来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编撰的《淮南子》一书中。

汉武帝时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地位。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三、节气与历法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闰月:中国农历将只有节、没有气的月份,置为上个月的闰月。有节无气,即农历的闰月。

地支纪月:中气以前的部分以闰月上个月的地支为准,以后的部分以闰月下个月的地支为准。

四、二十四节气释义

(一)季节划分

1、四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春夏秋冬季节的开始。

2、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春回大地,是时序的开端。古时须举行声势浩大的迎春仪式,把春天和司农的句芒神接回来。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 第2张

3立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有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4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5立冬: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立冬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二)太阳高度

1、二分:“分”者,“半”也。一般理解为平分昼夜,昼夜等长。春分、秋分为昼夜等长。

2、二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夏至时分,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冬至时分,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但盛极必衰,阴气也从这一天开始滋长,一些喜阴的生物出现了,而阳性的生物却渐渐衰退。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亚岁”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三)气温变化

1、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处暑”是秋天的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夏日炎热天的终止。

2、露:“白露”指秋天天气转凉,早晚温差大,地面水汽结露。“寒露”指露水已寒,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的过度。

3、霜:“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已经渐冷,开始结霜。

4、寒:“小寒”是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往往是三九、四九时分。

(四)降水变化

1、雨:“雨水”是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寓意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2、雪:“小雪”指气温到零度以下,开始降雪;“大雪”指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更大了。

(五)物候变化

1、自然物候:“惊蛰”的意思是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草长莺飞,柳暗花明。

2、农作物:“小满”指夏熟作物开始饱满,但未成熟;“芒种”表明有芒作物成熟结种了。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3

一、“二十四节气”核心考点总结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订于历法。

“二十四节气”的完整提出,出自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淮南子》,这是第一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

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并划分出二十四节气。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二十四节气常识考点 第3张

二、经典考点再现

1、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中公解析】B。

二十四节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第二类是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第三类是反映候特征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变化和热量状况,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第四类是反映物候现象: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惊蛰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清明反映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故本题答案选B。

健康养生
生活保健
常见疾病
女性健康
单身
恋爱
婚姻
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