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6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选择对孩子进行早教,希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正确的早教方式很重要,切忌踏入误区,下面分享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1

误区1:忽视“数学敏感期”

孩子在4岁左右会出现一个“数学敏感期”,他们会对数字概念如数、数字、数量关系、排列顺序、形体特征等突然发生极大的兴趣,对它们的种种变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标志着孩子的数学敏感期到来了。

抓住孩子发展发育过程中的敏感期,适时地对幼儿的数学能力进行开发和引导,克服只重知识的灌,轻智力的启;重数的授予,轻幼儿的思考学习;重机械的记忆,轻启发引导。

误区2:学数学等于学算术

在孩子学数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往往脱离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有的家长以为教得越多越好,把数学当成一种死的知识来教;有的家长自以为让孩子数100以内的数,背背口诀,做做加减法就行。实际上,学数学的意义在于锻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幼儿数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形体,学习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有一些简单的数学操作技术(如自然测量)等多方面,这几个方面不分轻重,缺一不可,而且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3:机械训练,记忆公式

机械训练能让家长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效果,幼儿在表面上也的确能掌握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但他的思维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幼儿并没有得到实质的发展。

学习数学在于理解,让孩子真正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掌握数的概念。幼儿学习数学必须借助材料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孩子面前,使他们容易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是孩子进行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善于结合各种生活小事,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温馨提示:巧用家庭数学小游戏,让宝宝轻松学数学

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在吃饭前分碗筷;将豆子和钮扣等个头比较小的东西装入纸盒,家长和孩子各抓出一把,数数看谁的多;也可以用扑克或者骰子等常见的游戏道具来教孩子学习加减法,让加法和减法变得有趣而生动。

出去玩的时候,让孩子数一数过马路的车辆。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角色游戏,如《银行兑换员》、《水果店老板》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兑换、买卖、测量等。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2

误区一:入学前不需要进行数学教育,以后可由学校老师教

研究发现:1岁左右是婴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2岁左右是婴儿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错过关键期的培养,也就失去了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孩子入学后学得吃力,甚至厌学或弃学。换言之,被称之为“数字脑”的左脑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地开发,那么丧失的将是孩子的学业和将来。

误区二:入学前会简单的数数即可

数字是一种用来表示数的书写符号,单纯地教孩子数数对学习数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能数到100,却分不清5和7哪个大。也就是说,忽视学前的数学教育,会妨碍孩子数理逻辑思维的发育,将导致孩子缺乏抽象概括的能力,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 第2张

误区三: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形式应由家长决定

你的孩子正在接受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很多家长的回答是:数数、认图形、算总数等等。客观地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数学教育,而是父母的知识或想法的移植。幼儿的数学教育应符合其自身的学习特点,否则会阻碍幼儿大脑的开发和使用,导致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能力的缺失,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匮乏,也必将会被科技大潮所淘汰。

误区四:学数学就是要学会公式的应用,会算题

幼儿数学教育不仅教会了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对问题情境的理解与深入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孩子的理性的思维品格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忽视或脱离了这一最终目的,那么造就出的只能是解题的机器,思维的灵活性不强,没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

误区五:数学太抽象,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其实,数学就在生活中,如电话号码、商店购物等,对幼儿的数学教育也可以在生活点滴中进行取得显著的成效,关键是家长要选择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的教育方法。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认知规律,将数学知识科学地融入到情景动画和互动游戏中,让孩子边玩边学,轻松自然地爱上数学。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3

误区1:学数学 = 学做计算题

曾经有家长(女宝4岁)很纳闷——为什么我问她:“3个苹果和2个苹果放在一起,是几个苹果?”她能马上回答:“是5个苹果!”但我又问她:“3+2等于几?”她就不知道了?

老师解释说,这种情况对于4岁的宝宝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宝宝5岁才能逐步地建立抽象思维。在这之前,宝宝只能依赖形象进行思考,无法把抽象的算式和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因此,在宝宝对算式产生兴趣以前,最好用他熟悉的物品来和他做数学游戏。此外,还可以让宝宝练习买东西,在算钱、找钱的过程中形成“数量”的概念,为下一步学习“算式”打基础。

误区2:“疯玩”没有意义,不如多上课

正如刚才所说,宝宝在5岁之前只能依赖形象思考,无法把形象的事物与抽象的符号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玩,学习的方式也是玩。因此,让宝宝撒开欢地“疯玩”,感知事物之间的相似、差别、关联,都能训练孩子的数学感觉,尤其是空间感和逻辑感。

孩子早教学数学的误区有哪些 第3张

反之,如果不让他玩,而只让他上课,生硬地讲授知识,或许宝贝会把只是复述得头头是道,但那也只是鹦鹉学舌罢了,不能明白这些知识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学会”是一种“假会”,如果满足于此,宝宝就很容易因为不会应用,在小学时成绩落后,最终产生自卑感。

误区3:阅读跟数学没什么关系

许多家长都觉得宝贝很小时就能显现出“文科生”或“理科生”的迹象——喜欢拆东西、喜欢算数、对故事没感觉的是“理科生”,喜欢读故事书、喜欢背诗、对数字不敏感的是“文科生”。这种观点我们不置可否,但重点是——在幼儿阶段,把“阅读”和“算数”看成毫无关系甚至对立的两件事,是错误的。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从小学3年级开始,数学成绩突然往下掉,应用题成了“老大难”问题。这是因为孩子并不是不会做题,而是读不懂题目,或经常漏读条件——问题竟然出在被认为属于“语文”学科的“阅读能力”上。

孩子的“阅读能力”差,根本原因是“早期阅读”的基础没有打好——幼儿期读书少、讲故事少,因此无法在小学阶段顺利过渡到文字阅读,也不能在阅读中把握逻辑顺序。这样,不仅是数学,在其他学科,宝贝也很难有长足发展。

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孩子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亲近阅读,爱上阅读,这才是孩子学业和智力腾飞的基础。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