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开心一笑 > 关于诚信的故事(集合15篇)

关于诚信的故事(集合15篇)

来源:靓范儿    阅读: 5.6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关于诚信的故事1

宋庆龄守信故事

关于诚信的故事(集合15篇)

许多伟人也是诚信的坚守者和力行者。宋庆龄任国家副主席的时候,有一次许诺幼儿园的孩子们,“六一”要去看望他们,但“六一”那天天气突变,倾盆大雨下个不停,老师和孩子们都以为她不会去了。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宋庆龄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他们的视野,孩子们兴奋不已,也感动的留下了眼泪,事后她说:“既然我说了,就得守信。”

曾子杀猪

有个人叫曾子,他是孔子的学生。一天,曾子妻要去赶集,儿子哭闹着也要去。于是曾子妻便哄他说,回来杀猪给他吃。儿子信以为真,就不再闹了。曾子妻赶集回来,看见曾子要杀猪,连忙制止他。曾子却说:“做父母的如果说话不算数,孩子就会学着欺骗,不讲信用,将来怎么在世上立足呢?”最终,曾子还是把猪杀了。虽然,杀猪给家里的经济带来了不少的损失,但是,诚信的种子却在孩子心里生下了根。带给了孩子一辈子的财富。

徙木立信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商鞅担心老百姓不会相信自己,于是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许下承诺:只要有人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赏十两银子。但是老百姓觉得这么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拿到那么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搬。商鞅见没人搬,又把赏金提升到五十两。终于,有人出来把木头搬到了北门,于是商鞅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商鞅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没有欺骗老百姓,最后顺利颁布了法令,秦国也因此变得更强盛。

尾生抱柱/柱下期信

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与一女子相爱,情深意切。一日,两人相约在某桥下相会。后来,恰遇泛潮,江水上涨,那女子还没有到来。尾生却始终坚守诺言,死守在桥下,抱着桥柱不放,最后被江水淹没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为守信的代词

季布“一诺千金”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

关于诚信的故事2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画家李苦禅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仅画艺精湛,而且人格质朴。他长于画鹰、竹、莲、梅等题材。鹰是阳刚的倾向,竹是刚正不阿的象征,莲喻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梅则表现了坚贞不屈的品格。画品如人品,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实写照。他常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苦禅心地宽厚,待人诚挚,尤重信义,言出必行,不计得失。

有一次,李苦禅在家中正忙着作画,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来访,他赶紧放下画笔,请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俩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旧事,甚是欢娱。末了,老友将要起身告辞,才不好意思地说:“不瞒你说,今天我是来求画的,不过我看你作画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实在难以启齿……”不待老友说完,李苦禅爽朗地笑了起来,“老兄何必这样客气呢?凭你我的交情,一幅画算得了什么?不日即可奉上,还请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兴得连声道谢,揖手而别。

可是随着李苦禅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因为事务缠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儿子突然登门,臂戴黑纱,泪流满面地告之其父已于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禅惊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托之事尚未如愿,悲伤之中又禁不住满怀愧疚。应人之事未了,而所应之人已去,如何能让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静之时,李苦禅在书房里神情凝重,他缓缓地铺展开一张洁白的宣纸,细细地研好墨,然后挥毫作画,时而运笔如风,时而精雕细琢,整整画了一百枝卓尔不俗的莲花。画罢,他又郑重地题上了老友慧鉴的跋款,并盖上了平时自己最喜爱的印章。之后,李苦禅携画来到后院中,满上两杯水酒,点燃一支高香,洒一杯酒在地,双手举画。对天遥祭道:“吾友见谅,苦禅疏懒,未得一了心愿却惊闻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莲图》,焚之以追偿所愿,老兄在天有知,苦禅岂敢无信?”拜完后,划着火柴,将精心制作的画作,化作了一团鲜红的火焰。

李苦禅的奇怪举止惊动了他的儿子,他跑出来问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李苦禅叹了口气,详述了事情的经过。儿子听后有些不解地问:“您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给他画。再说,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画了画给他,他也无从知晓了啊?”听儿子这样说,李苦禅抬起头,正色道:“过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应人之事,岂可食言?老友无知,而我心有知。”

事后,李苦禅一再嘱咐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禅大师看来,“诚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诚”字,就是强调对信的遵守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这种诚信能够超越时空与生死的界限,应之于心,遵之于心,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内心的释然。

诚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简单地有信于人,更要有信于己。

关于诚信的故事3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格物”、“致知”是中国文化典籍《礼记.大学》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两个。正所谓“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后代对此四字的内涵多有解释,但最细致深入的当属朱熹在与弟子论学所阐述的。

朱熹是南宋时期承上启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学者。他在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边做官边教授门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政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光复大业,必须请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针对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开始请教道:“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昆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程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之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

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终于明白了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的含义,不仅感慨,拜谢先生说:“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朱熹和弟子讨论“格物致知”的含义,由浅入深,并以砚台为例,为弟子具体阐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谓是良师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学得真学问,却须像朱熹所说的“物总得一个个地格”。这就需要学生珍惜光阴,苦心钻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校。当时正是秋天,当他看到梧桐黄叶随风飘落,不禁感慨万千,想到自己头发已经白了,自言自语地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啊!”

这时,他忽然看见一群青少年离室在外打闹戏耍,他深深感到,年轻人不懂得珍惜时间,只有过来人才知道时间宝贵,特别是白发苍苍的人更有惜时如金之感,于是诗兴油然而生,低头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已秋声。

吟完诗后,到学堂里将此诗写在书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时间的青少年看到诗后,能够珍惜光阴。这些年轻人看到诗后,确实受到启发,又见是名人朱熹所作,争相传抄,学习也更加勤奋了。

关于诚信的故事4

一直以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是教育我们要诚实,而大多数的我们,也都能认真实行。

只是,越长大却越发现,诚信在成人世界中,特别在一部分成人眼中,已变得无足轻重。

今天清晨,天未亮,披着夜色,冒着春雨,我一个人坐车来到省城。

世界每一天都在变化,一个省城的变化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出了车站,冒着雨,我一路奔波到以前的的士集中地,那里,有路过的的士停靠在这,排队,轮流接待同样在排队的乘客。

很方便。

然后,这一方便,如今不见了。

撑着紫色的自动伞,我茫然地站在雨中,看着那已被拆除的侯车亭,感受着寒意的侵袭。

“师傅,这边什么地方可以打的?“看到一个穿着执勤雨衣的大爷,我问道:“这个侯车亭怎么不见了?“

“这边没侯车亭了!现在这里不好打的,而且很贵……“大爷好心地解释道。

没地方打车?!而且很贵?!没等我反应过来要问询大爷大概的价格,一个穿着连身雨衣,开着撑伞摩托车的摩的司机开到我们的身旁,估计他听到我们的谈话,说道:“小妹,现在这边不好打的,坐我们的车。“

我为难的看着他,因为下雨天,不说丛摩的在初春时节的冷,更是那雨披也挡不了多少雨。

“我去**地,比较远!“我推脱道。

“不远,我们开摩的十几分钟就到了。“显然他看出我赶时间,“30元,十几分钟就到了!“

“30元?太贵了!“我一听这价格,再想到那撑伞下的冷,转头就走,以前打的也才20多点,况且人家车内还舒适些,不怕风吹雨淋,虽然那位执勤大爷说现在贵点,可我也不知贵多少。

“那25吧!“那摩的急了。

25!我转过头,不只是因为便宜5元,而是我真不知去哪打的,而且下雨天,又赶时间。

“25元哦!“坐上车前,我和司法再确定了一番,我想,天真的我也许没有注意到他嘴角的一抹笑意。

意料之中的冷,雨水也淋到我的膝盖,我把伞挡在那,稍有缓解,还好穿的是连帽外帽,我把拉链拉亮,让自己暖和点。

就这样,十几分钟的寒冷,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而我半边袖子已经淋湿。

我把50元钱递给师傅,他一边说:“你看,你打的有我们快!“一边磨蹭着找我20元!!!

“不是说好25吗?“我问道,也许是我的语气太弱,他感觉不到我的愤怒。

“小妹,下雨天,我们都30的,真的,不骗你!“他还在赖皮,让我见识到原来老实的劳动者也有如此一面。

“可刚说好是25,我还上车前跟你确认的!你怎么说话不算数。“

“赚点钱不容易,小妹!“

“大叔,我从大清早赶车到省城也不容易!“

我看到他有零钱,就是不肯找我,后来他说“25不好听,要不,我再打你2元!“

我赶时间,也不想再和他纠缠。

三元钱,就这样买断一个人的诚信!

关于诚信的故事5

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高中,一批高二的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的过程中,其中28个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一些现成的材料。

此事被任课的女教师发觉,判定为剽窃。于是,不但这28名学生的生物课成绩为零分。并且还面临留级的危险。在一些学生及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学校领导要求女教师修改那些学生的成绩。这位女教师拒绝校方要求,结果愤而辞职。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市市民关注的焦点。

面对巨大的社会反响,学校不得不在学校体育馆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结果,绝大多数的与会者都支持女教师。

该校近半数的老师表示,如果学校降格满足了少数家长修改成绩的要求,他们也将辞职。

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程更重要。

被辞退的女教师每天接到十几个支持她或聘请她去工作的电话。一些公司已经传真给学校索要作弊学生的名单,以确保他们的公司今后永不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

一所大学的老师在一次招收新生的入学考试中,对该高中的一名女生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搞欺骗啊!一位女士对电视台的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她非常担心本社区出去的人,是否会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

谁会想到呢,一些中学生的一次作业抄袭行为所引的事件,竟在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我们无法取笑美国人小题大做,只感受到“诚信”两个字那沉甸甸的分量。诚信是一个人、一个单位立足社会的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根本。

一位美国人说,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失去信誉。一个不信守诺言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举步艰难。

所以,一纸契约、一句承诺,都要无条件地去履行;一个约定的时间必须严格遵守,守时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因为,信誉无价。

关于诚信的故事6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的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商,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富商却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到10两金子还不满足吗?"不料想后来那个富商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去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要想真正作到诚信,不能因为对方弱势而食言。

关于诚信的故事7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乡镇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学校安排我带初二年级的数学课并兼任初二五班的班主任。班级有一个叫王鹏的同学我印象最深,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学生学习好,而是他的家境非常差,每次学校交费,他都是有名的“钉子户”。

第二学期刚一开学,学校要求学生购买校服。其他的学生都在规定的期限把钱交齐了,唯独他不见动静。一次上完课后,王鹏尾随我一前一后进了办公室,从他那吞吞吐吐的言语表达中,我终于明白他想从我这里借一百元钱。借吧,那可是我一个月的血汗钱,不借吧,我又怕在学生当中留下“小气”的恶名。最后我咬了咬牙从钱包里抽出一百元钱递给了他。他接过钱后说了声“谢谢老师”转身就离开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他并没有还钱的意思,两个星期过去了,他看我的眼神开始有点躲躲闪闪了。第三个星期还没结束,这个学生就辍学了。一想到我那一百元真的就要打水漂了,我的心痛了好久好久。

三年后的一个周末,天下着大雨,我正在房间午休。一阵急促的敲门过后,从门外闯进来一个”落汤鸡”。还没等我发话,“落汤鸡”就开言了:“张老师,我是您的学生王鹏,三年前我从您这里借了一百元钱,这几年家里情况很不好,父亲不在了,母亲又经常有病,我一直偿还不起,这一百元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几年来一直压在我的心头。现在我在西安打工,今天刚发第一个月的工资我就跑回来给您还钱了。”说完这些话,他深深舒了一口气,然后向我鞠了一躬,转身又消失在大雨中了。

我是一名教师,十几年来一直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我没有想到,一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孩子竟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这一节课,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和思索。

关于诚信的故事8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关于诚信的故事9

我有一个好爸爸,他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记得本学期刚开学时,老师让我们到书店买一本《阳光新课堂》,当做自己的家庭作业。我就让爸爸带我去买这本书。刚走到书店门口,我们就看到里面人非常多,围得水泄不通。我和爸爸只能从人群边上挤到柜台前,问:“老板,有《阳光新课堂》这本书吗?”“有,在里面。这儿人太多,你们自己去拿。”老板头也不抬地说。于是,我就弯着腰从人缝中使劲地向里面钻。等我拿着书想返回柜台付钱时,却被人群冲到了书店大门外边。这时书店老板正在里面忙活,根本无暇顾及我们。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不付钱直接走开,老板也不会发现。但是,爸爸却在一边耐心地等待,直到人散后才到柜台前付了钱。

回到家,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埋怨他真傻。爸爸听了却严肃地对我说:“买东西要付钱,这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诚信。如果我们趁别人不注意,买了东西却不付款,表面上我们节省了几块钱的书钱,但实际上我们却丢掉了诚信,失去了自己的尊严。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听了爸爸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有诚信的人。

关于诚信的故事10

《资治通鉴》中有一个关于魏文侯的故事: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止打猎。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一个国君能诚信待人,自然能够赢得臣子们的信任。魏文侯正是凭借这种待人以诚的精神,使魏国成为当时的霸主。

从魏文侯讲诚信,想起了“曾子杀彘”的故事: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她对儿子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在两千多年前,百姓家若能在平时日子吃到肉,那是相当幸福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是莫大的诱惑。小孩子自然高兴,于是留在家里。曾子夫人从集市上回来,儿子哭着闹着要吃猪肉,曾子夫人被儿子缠得非常无奈。曾子回到家后,见儿子在哭,就问为什么。孩子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了一遍。曾子走进厨房,拿起刀要杀猪。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萧至忠是唐中宗、唐睿宗时期的著名大臣,历任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吏部尚书、中书令等。有一次,萧至忠与同僚打算去考察百姓生活,他们相约在一个路口相见。约会那天,恰巧天降暴雪,随行人员纷纷躲避到路边的房子里取暖,只有萧至忠仍然站在路口等同僚。他生怕因为同僚来到时没有看到人而掉头回去。同行的人都纷纷劝他到房子里取暖,萧至忠回答说:“哪有为了自己的安适失信于人的道理呢!”众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纷纷出来陪着萧至忠。同僚来之后,听说萧至忠在雪地等了很久,也被他这种精神感化了。萧至忠言必信、行必果,又善于决断,深得同僚与下属的信任。很多人欣赏他的为人,愿意和他打交道。

无论是魏文侯还是曾子或者萧至忠,他们都是以诚待人。诚信,乃立人之本、处世之道。魏文侯诚信治国,魏国成为一方霸主;曾子诚信教子,成为世之典范;萧至忠诚信待友,因此赢得尊重。诚信犹如江河之水,平静之中蕴藏着洪荒之力;犹如和煦春风,潜移默化之中改造着人的认知。诚信释放出的强大能量,润滑着人际交往,滋养着社会和谐,更规范着内心的道德。诚信留给后世的,是做人的尊严,以及矢志不移的'初心。

关于诚信的故事11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分析:“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言而无信则自取灭亡。

话题:“人无信不立”“诚信”“证明”

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分析:只有诚信待人者,才能被别人诚信相待。

话题:“诚信与人生”“互助”“诚信的价值”

李苦禅烧画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分析:真正的画家、艺术家都是些感情真挚而丰富的人。他的不虚伪造作,讲诚信,从不食言,真可谓画品如人品。

话题:“诚信人生”“重诺”

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分析:人心是一笔无形资产,是一笔不可忽视的巨大财富。对于企业、商家而言,经营人心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此事亦可看出郑板桥的智慧与幽默。

话题:“经营人心”“诚信”“名人的智慧”

【季布重诺】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

【曾子杀猪】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诚实的晏殊】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韩信守信】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华盛顿砍樱桃树】美国开国大总统华盛顿小的时候,是个诚实的孩子。他跟父亲之间,曾有过这样一段故事。

一天,父亲送给他一把小斧头。那小斧头新崭崭的,小巧锋利。华盛顿可高兴啦!他想:父亲的大斧头能砍倒大树,我的小斧头能不能砍倒小树呢?我要试一试。他看到花园边上有一棵小樱桃树,微风吹得它一摆一摆的,好像在向他招手:“来吧,小华盛顿,在我身上试试你的小斧头吧!”华盛顿高兴地跑过去,举起小斧头向樱桃树砍去,只听“咯嚓”一声,小树成了两截,躺倒在地上。他又用小斧头将小树的枝叶削去,把小树棍往两腿间一夹,一手举着小斧头,一手扶着小树根,在花园里玩起了骑马打仗的游戏。

一会儿,父亲回来了,看到心爱的樱桃树倒在地上,很生气。他问华盛顿:“是谁砍倒了我的树?”

华盛顿这才明白自己闯了祸,心想:今天准得挨爸爸揍啦!可他从来不爱说谎,就对父亲说:“爸爸!是我砍倒了你的樱桃树。我想试一试小斧头快不快。”

父亲听了华盛顿的话,不仅没有打他,还一下把他抱起来,高兴地说:“我的好儿子,爸爸宁愿损失一千株樱桃树,也不愿你说一句谎话。爸爸原谅诚实的孩子。不过,以后再也不能随便砍树了。”

华盛顿点点头,把父亲的这些话牢牢记在了心上。

关于诚信的故事12

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几乎天天跟我讲:“诚信是金!”“是人就要诚信!”我都听烦了,他们还是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但那一次,爸爸对我说的一个故事,让我对诚信有了深深的感悟。

那时,表叔刚开始创业,卖的还是一些零件。开张的第一天,就有一位客户进了这家店,说:“请给我一个成本价是十元的螺丝刀。”可表叔拿的却是成本价八元的次品他以十二元的售价卖给了那个客户。那位客户回去一看,自己拿的是成本价八元次品,被表叔气得不得了。从此不再向表叔买零件。原来,那个客户是个大客户,他想做一个大项目,需要好几千个零件,如果表叔诚信的话,他就发财了。为此,表叔懊悔不已。从此,表叔再也不敢不诚信了。凭者讲诚信,他的店铺越开越大,客户越来越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听完这个故事,我对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对爸爸说:“诚信不仅是金,而且诚信能让人成功!”爸爸听了,赞许的点了点头。

关于诚信的故事13

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

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绅士等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在家躺着呢!”

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当他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关于诚信的故事14

2002年3月,有70年历史的知名企业“南京冠生园”正式启动破产程序。使用陈年馅做月饼的隐情被揭露后,冠生园的相关产品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冲击。工商部门进厂调查,卫生防疫部门再三检测,“南冠”月饼在全国范围内被撤柜,除了月饼,冠生园的其他产品如元宵、糕点等也受到牵连。“陈馅事件”使南京冠生园的企业形象一落千丈。时隔半年,债务已达2000多万元,单是积欠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贷款就达500多万元,而企业本身资产则只剩600万元,企业最后不得不申请破产。

关于诚信的故事15

天气炎热的沙漠中,一位遇难者倒下了。他感到口渴,在恶劣的环境下,他还有着一丝微弱的呼吸。

这时,另一位同伴(他是一位探测员)出现了。他看见这位可怜的人,十分想救他,可他自己都快没有水源了,他只有一瓶水和一只苹果。怎么办呢?救?还是不救?这时,仿佛有一千个问号在他的脑袋里打转。终于,他决定救。他揉昏迷的遇难者的太阳穴,慢慢地,他苏醒了,探测员说:小兄弟,你终于醒了,我看你已经没有什么水源了,我把我仅有的一只苹果留给你,你要好好的珍惜它。说完。探测员从腰包里掏出一只又大又红的苹果,给遇难者。他好几天没喝水了,看见了这个苹果,连声谢谢都顾不得说,抓起来大口大口地吃着,探测员看着他恢复了体力,便说:小兄弟,你多保重,我走了!说罢,便站起来要走,他一把拉着探测员,含着热泪激动地说:大哥,谢谢你!。我不要你谢,你只要答应我,尽力帮助每一个人说完,他笑了笑,渐渐消失在沙漠中。

吃下了那个苹果,遇难者想:我一定不能食言,我要去报答他,报答那些曾经付出过爱,帮助过他人的朋友。于是,他有了无比的毅力,终于走出了无边无际的沙漠!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