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中西方教育理念

中西方教育理念

来源:靓范儿    阅读: 5.62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中西方教育理念,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明显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小孩子的教育。而大多人都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优异,孩子就是佼佼者。下面看看中西方教育理念。

中西方教育理念1

一、东西方人对大学的认知差异

亚洲人认为,大学几乎是一个必选项,一定要上,只有上大学,以后才能有体面的生活;而西方人认为,大学只是众多选项里的一个,只有想从事某些特定的职业,才需要上大学。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东西方大学的历史传统有本质的区别。

中国高等教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孔子时代的教育,主要学的不是具体的谋生手段,而是社会精英应该有的智慧和见识。到了隋代,有了科举制度,科举成为了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普通人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从这时开始,

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开始紧密结合,自然而然地和社会地位、做官就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观念对国人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还是把考试、升学和获得社会地位联系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千方百计地要读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也就不难理解了。

西方高等教育的萌芽,和中国很相似,也是一位智者带着一帮学生,这个人就是毕达哥拉斯,古希腊的数学家、哲学家。现代大学是在中世纪诞生的,“大学”是指一种包括老师和学生在内的团体,这种团体直接受到领主保护,拥有学术特权。

和中国的大学不一样,接受学术特权的西方大学,教授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神学知识、拉丁文写作技巧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这里上大学的学生,一开始想的就不是升官发财。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也是西方人并不是全民都想上大学的思想根源。

虽然东西方高等教育在历史上的差异很大,但就现在来说,中国人读大学也并不都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很多人都是因为对知识纯粹的渴望去读大学的。不过,在吴军看来,不管有没有上大学、抱着什么目的去上大学,这都不重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不过是在马拉松赛跑里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

看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一瞬间道路非常拥挤,但等比赛过了四分之一,选手和选手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开很远了,起跑时占的那一点点便宜早就没什么意义了。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事实上,成功的道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拥挤,在人生的马拉松上,绝大多数人跑不到一半就弃权了,到后来剩下的少数人,不是嫌竞争对手太多,而是要发愁怎么才能找到一个同伴,陪自己一起跑下去。笑到最后的,一定是终身学习者。

二、两种教育理念

1. 纽曼式的通才教育

纽曼认为,学生们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彼此成为朋友。他还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教授一些具体的雕虫小技。纽曼反对一上来就给学生教授某个专业的具体技能,认为大学生的知识面一定要广,不能过早地局限在某个具体的专业里。

当然,想要实现通才式的教育,光有理念上的认同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给学生选课和换专业的自由,第二,是学校要有实力开出足够多、足够广泛的课程。

【案例】

哈佛大学,首先在选课上给予了学生绝对的自由,大一新生不分专业,学生们可以随便选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了解自己的真实兴趣;其次,哈佛开出了足够多的课程,哈佛大约有6000名本科生,他们居然开出了6000门课,而且还可以去隔壁的麻省理工学院选课。

中西方教育理念

2. 洪堡式的专才教育

洪堡建立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强调大学生在学校要学习马上就能用的知识,一走出校园就能为社会提供服务、创造价值。为了能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实行洪堡制大学的很多专业都需要五年才能毕业,最后两年学习的是非常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采取洪堡制的大学都会花大价钱建立研究生院,这也是实现专才教育的物质基础。

【案例】

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实施洪堡式专才教育的典范,它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让大一新生就有机会参与真正的科研。一般大学里让本科生参与的科研,其实就是教授让学生们练练手,随便做点事情,

因为很多教授认为,自己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做不了,他也没时间手把手地辅导学生,但 MIT 不一样,MIT 的教授会让本科生参与自己拿了经费的科研项目,并且让他们承担这个项目里的一个工作,这就需要教授花时间来指导学生,还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三、美国私立大学的管理

1. 终身教职

有的教授公开发表一些反教会的观点,或者是公开地批评某一个资本家,学校就会遭到宗教势力和资本家的施压,被逼迫着解雇那些他们不喜欢的教授,这种现象会干扰到教授们的学术研究,

为了让教授们自由发声,美国的几所大学和美国教授协会开始号召实行不能随意解雇教授的制度,也就是现在的终身教职制度。终身教职强调的不是铁饭碗,而是学术自由。

2. 教授治校

教授们的管理范围只到系这一级,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在美国大部分的学校里,每次系里面制定或者修改制度,一般都需要系里面全体教授的通过。在制度的执行过程里,

除了在教授晋升上,资深教授更有发言权之外,其他事情的发言权一律平等,不分新老,不看资历,非常民主。教授治校,行政成本低,学校管理公正透明,还维护了教授们的尊严和权威,保证了学术自由,是很好的管理制度。

3. 校董会

总的来说,对内,校董负责筹集资金、拍板大事、规划未来;对外,校董们就是学校的形象大使,到处给人布道,用他们自己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帮学校做宣传,帮助大学和各种机构建立合作。大学校董并不是一个用钱买来的虚职,真正的校董,会为大学的发展尽心尽力,提供最多的帮助。

中西方教育理念2

1. 平等观念

这一点在我们东方文明里很难得到体现,五千年文明积淀,儒家思想的深入,让我们更注重“尊师重道、长幼有序”的道德理念。进而,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之间无法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甚至在我们眼里,孩子就是要被管制、管理的。

不得不说,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我们很难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进而也就很难真正的理解孩子。

在我们的教育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法官,对孩子的行为、思想进行审判,并以此区分孩子的优劣。

很显然,失去平等的关系,我们无法真正的了解孩子,进而也就无法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当然了,这种关系上的不平等,也容易使孩子在情感发展、人格养成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表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孩子犯了错要接受批评、惩罚,大人犯错了哈哈一笑就过去了。面对这种不平等,孩子自然感到委屈甚至愤怒。在这种负面情绪下,孩子对血脉亲情的理解必然会产生也一定的偏差。

当然了,要想做到绝对的平等是很困难的。但并非无计可施:

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就是一种平等观念的表现。

中西方教育理念 第2张

2. 自立能力

举个很平常的例子,在西方环境中,孩子在一岁之后就要学习自己吃饭。当然了,现场可能比较混乱,因为孩子不会使用工具只能用手抓,会弄得一团糟。

在西方观念里,他们认为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很重要。而在我们东方文明中,让一个一岁大的孩子自己吃饭,显得有些残忍,当然了,我们也不太愿意接受孩子自己吃饭的混乱局面。

我们都知道自立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对于孩子应该什么时候开始锻炼自立能力,东西方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比如断奶、比如吃饭、比如分房睡觉。在西方教育里,孩子的这些习惯往往要早于东方人。

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的孩子之所以自立的晚,其实大部分原因来自于父母的“爱”。我们对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帮助,而非让孩子自己解决。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上的不平等,因为我们通常不相信孩子能处理好所面临的问题。

3. 过程的重要性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孩子帮爸妈买酱油,却买成了醋,面对这样的事情,东西方父母的反应有很大差距。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没有记住家长交代的任务,是不细心的表现。另外,没有买到真正需要的酱油,意味着效率低下,通常会感到不满。

而对于西方父母来说,则完全不一样。他们更注重的是“孩子替父母买东西”的行为,这是一种情感、行为上的独立,是值得肯定的。

也就是说,我们往往更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

要知道:过程是孩子能力成长的关键因素,犯错也是孩子的一种成长方式。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并非完美无瑕,西方教育也并非都是糟粕。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长补短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中西方教育理念3

第一、东西方文化不一样

这个是根基,文化不一样会导致教育目标不一样。东方传统文化主要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根基,比较强调尊重传统,儒教讲伦常五常八德,就是我们的传统思想,需要我们去遵守的。而西方的'文化源自古希腊的哲学和民主,后面在文艺复兴之后,孕育出科学思维以及民主制度。科学思维强调思辩和质疑,而民主制度强调个人自由、自主以及平等。

举个例子,可以感受到两种文化制度的区别。在中国,我们家长很强调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一个网上看到的故事,有一个刚在国际学校上班的中方老师,实在受不了学生的天马行空的提问,就把这个烦恼反馈到校长那边。校长回复说,我们的所有工作目标就是让学生敢于质疑我们啊。

中西方教育理念 第3张

第二,教育的目标不一样

文化和制度影响我们做事情的目标。教育也一样。对中国教育来说,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听话,学习好。中国的大学也以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学生。这些也成为学校老师的KPI。而西方的教育目标同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需要学生有思辨思维,独立自主能力。

中国的传统教育,为了让学生听话,我们从第一天上学开始,我们跟老师就是不平等的。不管是环境还是语言,都不断,地提示学生,老师是高高在上的(下图为孔子的讲学,很明显,他是在中心,他跟学生是不平等的),你是来学习的。

在这个讲台上,老师会给我们传授遵守中国的传统重要性,学习着不知道咋回事的思想品德或者爱国主义。所以,在中国学校从一开始就没有为学生创造质疑的环境。我很怕我的老师,我儿子也是一样的,他也很怕他的老师。老师从来没有跟我们平等过。

对西方的教育,为了给学生创造思辨和质疑的环境,就会在不同的细节之处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有一天,在我女儿学校的咖啡店旁边,我和我老婆跟一个朋友在聊完天,出来之后,我们想顺便去看看能不能学校围栏外面看到我们的女儿。非常碰巧,他刚好那时候是中午休息时间,

她和她的一帮同学跟老师操场上在玩起来。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都玩的很投入。我们看的也很投入,女儿表现的很勇敢,不断地找机会“攻击”她的老师。而且,每次放学,我去接她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到她都是跟她的老师相处融洽,有说有笑,最后击掌道别。

为了让学生学习成绩好,中国的老师喜欢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以写作文举例,中国的老师很喜欢强调学生去记录好词好句,然后在作文时,用上你的好词好句。另外,在给学生灌输各种写好作文的技巧,

通过这些方式,很容易让努力学习和听话的学生,获得作文的高分。而国外的教育理念强调质疑和思辨,所以它更多的强调学生的作文真实性,强调自我内心的感受和看法。毫无疑问,这种方式,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快速提升,但可以走得更运。

有一个关于童话大王郑渊洁的真实故事。有一天,他的女儿正在为他的作文愁眉苦恼,郑渊洁干脆帮她女儿写的那篇作文,结果这篇作文被学校退回去,说要重写。这时候,郑渊洁非常疑惑不解。过了一段时间,郑渊洁那他家里的保姆给他的女儿写一篇作文,结果这篇作文被学校当作范文展示出来。因为这件事情,他直接让她的女儿从学校退学了。

对于作业。我们为了获取考试的高分,更多的是封闭式作业,学校老师很强调作业的量和正确率。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在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家长有义务给小孩检查作业的正确性。而西方的教育,更强调作业的思考过程。比如,数学作业很强调画图,很强调推理。同时,这种老师指定做的数量,国际学校要比公立学校少一些。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