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资讯 > 时尚热点 >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

来源:靓范儿    阅读: 2.14K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被不同的人、事和物影响,也许是情绪也许是一些特殊的情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影响,就比如微妙关系。以下分享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1

君臣兄弟:咸丰皇帝与恭亲王之间的微妙关系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九子,到道光二十九年时,前三个儿子都已亡,后面几个是皇四子奕詝(后即位为清文宗咸丰皇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訢、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

道光皇帝虽然十分喜爱皇六子奕訢,但是最后还是决定让皇四子奕詝继位,不过在遗诏中特别提到一定要晋封皇六子奕訢为亲王。

皇四子奕詝即位后就是文宗咸丰皇帝,随即封他的弟弟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训。

道光皇帝在遗诏中特别指明他生前就已经要求奕詝即位后一定要封奕訢为亲王,这是对奕訢的一种政治补偿,也就是一方面防止新皇帝不封他为亲王,而且也是告诉朝中诸大臣,奕訢将在新的一朝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警告他人不得侵犯他。

咸丰皇帝登基后,恭亲王奕訢确实受到了重用,皇帝首先将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岸的原乾隆朝重臣和珅的府邸赐给了他(这就是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北京著名旅游景点恭王府)。然后,恭亲王又多次代替、代表咸丰皇帝举行各种祭礼。

尤其是,咸丰三年,恭亲王被授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也就是进入军机处。这样,当时也不过才21岁的恭亲王奕訢就进入了清皇朝的最高层政治中心。

咸丰帝居然命令恭亲王进入军机处,这不但是极大的恩典、极高的信任,而且也是极其大胆地打破了清朝的旧制。而且他既然是以亲王身份进入军机处,当然就是担任首席军机大臣。从此以后,清廷的首席军机大臣就大多为皇室宗亲,如恭亲王奕訢,以及后来的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等担任。

咸丰四年,恭亲王又先后担任了宗人府右宗正、宗令(掌管皇家事务的最高官员)、正黄旗满洲都统、阅兵大臣等。咸丰皇帝还特令嘉奖他:“恭亲王奕訢,宗人府从优议叙”。命令宗人府要特别表彰恭亲王。可见在咸丰即位之初,他与恭亲王的关系是很不错的。

然而,因为后来咸丰皇帝不给康慈皇太后加“成皇帝”的谥号,对此,恭亲王心中有了想法,就在孝静皇后的丧事刚办完,咸丰皇帝就借口恭亲王奕訢“于一切礼仪,多有疏忽之处”,咸丰皇帝谕旨革去他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发回上疏房读书,并警告他“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即不要再犯错误。

此时的咸丰皇帝对奕訢,已不是道光皇帝遗命所要求的“视之当异诸弟”,而是从此疏远奕訢,和其他诸王没什么区别了,甚至可能对他更感到厌烦。在咸丰看来自己的皇权高于一切,可以无视父亲的`嘱咐。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

一直到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9月),因躲避英法联军,咸丰出走热河,由于自己抛弃了京城与社稷,无法向臣民交代,无奈之下,卓有才识的恭亲王才被咸丰皇帝任命为留守北京与英法议和的全权大臣,但并未授予“监国”之名,只负责议和事项。由于恭亲王的沉着与努力,十天内议和得以成功,与英法两国相继签订了《北京条约》,而且使英法联军于11月间退出了北京。

因此恭亲王声誉鹊起,无论是外国人或是留守北京的王公大臣们对他普遍都加以称赞,与咸丰皇帝不顾江山社稷和列祖宗庙以及臣民百姓仓皇出逃相比,恭亲王显然有临危受命,挽狂澜于既倒,安定国家社稷的功劳,两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恭亲王忠于自己的职守,并未对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联军撤出后,就多次奏请咸丰皇帝回銮北京,但皇帝顾虑重重始终不肯回京,终于在咸丰十一年病倒在承德,更不能走了。

得知皇帝有病以后,恭亲王曾几次奏请去热河来请安。这也许是出于兄弟之情,也许是他认识到,咸丰若病逝则朝廷将面临权力的再分配,他希望与咸丰帝做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解开两人之间的心结,以免未来被排斥在朝廷最高权力圈之外。

但是咸丰却拒绝了奕訢到热河来的请求,可能是咸丰对这个弟弟仍是猜防过甚。

对于当时的清朝廷来说,恭亲王奕訢有三大功劳:议和成功并使英法联军退出北京,挽救了朝廷社稷;消灭了肃顺集团捍卫了皇权;保幼主登基并开创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制度,完全适应当时皇室和两宫皇太后的需要。

但是,也应当看到,恭亲王奕訢所得到的众多奖赏中,最耀眼的当然是“议政王”的封号,但是“议政”却非“摄政”,也就是恭亲王作为议政王也只有参与商议政务的权力,没有决策权,绝不像清初顺治期多尔衮的“摄政王”,他被赋予了代皇帝处理一切政务的权力,而现在,虽然恭亲王被授予“议政王”,但实际朝廷最终决策权还是掌握在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手中。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假如咸丰皇帝是一个胸怀坦荡并颇有政治远见的帝君,在临终时任命恭亲王为“摄政王”,也就是在同治未成年以前,将皇权交由恭亲王掌管,那么:就没有“辛酉政变”诛杀八大臣的事;

也就不会出现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及后来的慈禧太后单独的垂帘听政;恭亲王一定会忠于职守做好“摄政王”,辅佐同治即位登基,并承担摄政的职责;即使同治皇帝还是早夭,但恭亲王大概不会再选一个年仅四岁的幼儿再来当皇帝,当时朝廷是否会推举这位身负众望、并曾为“摄政王”的亲王为接任的皇帝呢?

那整个晚清的历史就完全会变样了。然而,还是那句话:历史不能假设。不过确实不乏喜读晚清历史的人还在津津有味地设想和品味:假如恭亲王能在咸丰后接过政权……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2

咸丰和恭亲王的关系(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

1861年夏天,对于居住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来说,格外煎熬。

虽然头一年,留守京城的恭亲王奕訢就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和议大局已订,但咸丰皇帝竟然在惴惴不安之中,染上了大病,双颊潮热,虚浮无力。

皇帝患病,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消息传到了京城,恭亲王奕訢上了一道折子:“奏请赴行在,敬问起居。”“行在”,指的是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奕訢奏请到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来,看望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恭亲王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他们是兄弟。咸丰皇帝的生母死得早,由奕訢的母亲静贵妃抚育长大,因此他们犹如同胞兄弟,关系非常特别。现在,哥哥生了重病,眼看不治,弟弟来看望他,手足之情,天经地义。可是,咸丰皇帝却没有批准。

这是为何呢?

咸丰皇帝与恭亲王奕訢在小时候关系很好,这不假。可是,当他们长大后,成为皇位的竞争者后,关系就出现了罅隙。咸丰皇帝在老师杜受田的帮助下,成功继位后,他们的矛盾加深了。后来,静贵妃死后,奕訢请求咸丰皇帝将她晋封为皇太后,惹怒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静贵妃安葬后的第二天,就罢免了奕訢一切职务,令他回上书房读书。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皇帝在仓皇逃出北京之前,才想起弟弟奕訢,让他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咸丰皇帝的本意,是奕訢他担个名儿,好把局势缓一缓。因此并没授予大权,且在手谕中写明“不必亲见夷使,也不必进住城中”,以防他借机揽权。

没料到,奕訢不但见了洋人,还与他们达成了几个协议。虽然这些协议都是按照咸丰皇帝的意思办理,但奕訢通过主持议和,赢得了威望,笼络了人心,是不争的事实,让咸丰皇帝着手不痛快。

这次,奕訢奏请前来热河看望自己,固然有手足之情的因素,难免也有苦谏自己回京城的意思。所以,咸丰皇帝决定拒绝奕訢前来热河。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 第2张

经过一番思索,咸丰皇帝在批复中写道:

“朕与恭亲王自去秋别后,倏经半截有余,时思握手面谈,稍慰仅念。惟朕近日身体违和,咳嗽未止,红痰尚有时而见,总宜静摄,庶期火不上炎。朕与汝棣萼情联,见面时回思往事,岂能无感于怀?实与病体未宜!况诸事妥协,尚无面谕之处,统俟今岁回銮后,再行详细面陈。着不必赴行在!特谕。”

大意是,我现在生了病,你来看我,两兄弟回忆往事,动了感情,反而有碍养病。反正现在和议已成,我也没有什么指示需要当面讲的,不如今年回京城后,再详细面谈吧,你不必来热河了。

奕訢收到咸丰皇帝的批复后,不敢擅自前往热河。因此,当咸丰皇帝于7月17日凌晨病逝于热河承德避暑山庄时,身边只有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和皇后、懿贵妃等人。这里的皇后,就是后来的慈安太后;这里的懿贵妃,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太后。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3

咸丰和恭亲王的关系是什么

咸丰和恭亲王是兄弟关系,咸丰是道光的第四子而恭亲王奕訢是道光的第六子,所以严格来说,咸丰是恭亲王的哥哥。

皇四子奕詝即位后就是文宗咸丰皇帝,随即封他的弟弟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训。

这也是道光的意思,虽然不能将皇位交给恭亲王,但也还是给了他无上的荣耀,也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了。

道光皇帝在遗诏中特别指明他生前就已经要求奕詝即位后一定要封奕訢为亲王,这是对奕訢的一种政治补偿,也就是一方面防止新皇帝不封他为亲王,而且也是告诉朝中诸大臣,奕訢将在新的一朝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警告他人不得侵犯他。

咸丰与恭亲王的微妙关系 第3张

当时的中国是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住祖宗的基业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守不住祖宗打下来的江山,谁当皇帝也就没有意义了。

这样的情况下,咸丰帝和奕訢都觉得还是先保住江山社稷要紧。而本身奕訢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立刻得到了咸丰帝的重用,不仅让奕訢担任领侍卫内大臣,还让他担任军机大臣。这样,当时也不过才21岁的恭亲王奕訢就进入了清皇朝的最高层政治中心。

时尚热点
影视动漫
娱乐小料
明星动态
电视电影
音乐资讯
开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