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亲子知识 > 育儿科普 >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来源:靓范儿    阅读: 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后天的启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孩子的智力,面对不易解决的问题,孩子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绝不能通过体罚的方式,现在的努力会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下面小编分享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方法。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1

一位家长说他在没孩子时,很瞧不上那些打孩子的人,觉得成人靠武力征服孩子,真是无能。他自己有了儿子后,遇到问题,总是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发现自己奉行的“以理服人”越来越行不通了。孩子经常很固执逆反,不管家长怎么说,就是不听。所以他开始怀疑自己做得对不对,周围又不时地有人对他说,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想让他做什么事,没什么好商量的,必须服从,不行就动用武力。所以,有两次他和孩子发生冲突,真的没能控制住,对孩子动了手。到这时,他才发现自己黔驴技穷,也堕落为自己曾经不齿的那类家长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家长,包括很多学校老师,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脱不了这样的套路:先讲道理,讲道理不行就去批评,再不行就通过发脾气来征服。或者在孩子的感情上做文章,比如陈述我为你付出多少辛苦,你却这样不懂事……以此来“感化”孩子。

思想家卢梭说过,3种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这3种办法恰是很多家长身体力行,运用最纯熟的。每当我在不同场合引用卢梭这句话时,总是会引起别人的疑问和困惑:如果讲道理孩子不听,除了生气或感化他,还有什么方法呢?难道不要教育他吗?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当然要教育孩子,但以大道理压人,强迫孩子接受来自家长口头的“道理”,这是在使蛮力,是思维懒惰和粗糙的表现,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之扣越系越复杂,越系越死。教育是门艺术,讲究的是简单和精巧。改变“讲道理”的思维定式,变通一下,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有位妈妈,从孩子一岁半时,开始每晚给孩子刷牙,可小家伙怎么都不配合,任凭妈妈讲多少道理都没用,刷牙成了天天必打的战争,总是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后来,这位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孩子有一个很喜欢的小熊玩具,妈妈在晚上要刷牙前跟孩子说:“宝贝,小熊这么长时间没刷牙,牙疼了,长龋齿了,你帮它刷刷牙好吗?”孩子很乐意地接过妈妈准备好的牙刷帮小熊刷起来。给小熊刷完牙后,妈妈表扬孩子刷得好,并说:“小熊真乖,给它刷牙它配合得真好。”然后问孩子:“宝宝想不想让小熊看看你也很乖,也会好好配合妈妈刷牙?”孩子高兴地说好,史无前例地配合妈妈刷牙。这样几天下来,孩子再也不厌烦刷牙了。

还有一位家长,说他4岁的孩子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听话,一是爱哭。问我怎么办。我让他举出最近的一个不听话的例子。

他说孩子这几天总是在晚上临睡觉前要下楼玩,无论家长怎么给他讲外面天黑了,小朋友都回家了,明天再玩之类的话,孩子都不听,就是哭着要下楼。

我说,你说的两个毛病其实是一个,可以一起解决。从今天开始,一切事情尽量听孩子的。如果他临睡前想下楼,你就辛苦点,抱他下楼,他想在楼下待多长时间,就待多长时间,在其他事情上也采取类似的做法。家长有些吃惊,很顾虑的样子,但回去还是按着我说的做了,结果让他意想不到。

他后来告诉我,当天孩子在临睡前又要下楼,家长没说什么,愉快地给他穿好衣服,带他下去。外面很黑,冷风嗖嗖的,楼下空无一人,他刚把孩子放地上,孩子就要他抱着回家。家长故意说既然下来了,多待一会儿吧,孩子说什么也不肯多待,说想回家睡觉。回家后,孩子一下变得很听话,让刷牙就刷牙,让脱衣服就脱衣服。此后其他的一些小事上,家长也都少说多做,尽可能倾听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哭闹大大减少。

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把有效教育和无效教育区分为“君子之学”和“小人之学”。“君子之学”是从耳朵进来,进入心中,传遍全身,影响到行为;而“小人之学”则是从耳朵进来,从嘴巴出去,只走了4寸长,所以难以影响到整个人。用思想家卢梭的话来说就是,“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讲道理的家长是问题家长孩子往往越不听话2

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讲道理”是很多家长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一直以来被正面推崇。但人们也往往发现讲道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没用,越喜欢讲道理的家长,他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有位家长说她7岁的女儿特别逆反,不让做什么就偏去做,她经常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不听,惹得家长常发脾气。她知道打骂孩子不对,但不知该怎么办。我让她举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例子,她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家住公寓楼五层,没有电梯,走楼梯上下。最近女儿特别喜欢这样下楼:一条胳膊搭到楼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脚不用力地向下溜。妈妈不允许孩子这样做,说楼梯扶手平时没人擦,那样会把衣服弄脏磨坏。但再一次下楼时,孩子又那样,屡说屡犯,家长终于失去耐心,大发脾气。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敢那样做了,却找各种机会偷偷地那样下楼,衣服袖子下面经常是脏脏的。陈述完事情后,家长用失望的口气加一句:我那孩子,天生就不如别的孩子懂事,我其实挺尊重她的,不知给她讲了多少道理,可她好像一句也不听。

我对家长说,你既然已经发现讲道理没用,那至少说明在这件事上,讲道理是不对的,发现不对,就应该立即停止。家长一脸迷惑,情绪上略有抵触地问我,讲道理不对吗?那该怎么教育她呢?

我说,很简单,回家找两块抹布,你和孩子一人一块,自上而下把楼梯扶手擦干净,既做了公益,又满足了孩子手脚并用下楼的乐趣,试一下,看看效果如何。家长一听,恍然大悟,对啊,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我怎么就光想着给她讲道理呢?

这位家长之所以没想到,应该在于她一直以来只注意了自己如何说得“有道理”,没去想自己做得多么没道理。就这件事,孩子不过是想变个花样走楼梯,家长却不体恤孩子,这么微小的一点童趣都不给孩子,对这么简单的尝试都不能容忍,这和家长所说的给孩子“尊重”就完全不搭界。天下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长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这个原理几乎在理论上无人不承认,而在实践中又无人不违反。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我曾看到一则新闻,广州番禺张中良夫妇收养了10个孤儿,孩子做错事,张中良与妻子不会责骂他们,也不讲大道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完成对一个道理的认识。比如,有一次,张中良让家中的小女儿慕恩带着眼睛看不见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不知为何慕恩将美春一个人丢在了外面,独自回来了。张中良知道后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小慕恩做了一个体验:用毛巾蒙住慕恩的眼睛,让她自己在外面走一段路。从此以后,慕恩变得特别懂事。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对张中良夫妇更加敬佩,他们也许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教育的理解却那样透彻,没有对孩子的真爱,是不可能有这份悟性的。

“行不言之教”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理论上人们都认可,可遇到问题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如何劝说孩子,如何给孩子讲道理。比如我经常收到这样的来信:年轻父母们详细陈述了老人带孩子如何包办溺爱,导致孩子有许多毛病,后面提出的问题却是:“这种情况下,我如何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改正缺点?”也有不少家长,他的孩子遭遇了学校老师的冷暴力,导致孩子厌学。家长不去想办法向学校反映,解决老师的问题,也不去做任何和老师沟通的努力,却来问我“如何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让孩子不再厌学”——这样奇怪的逻辑经常遇到,明明是成年人做得不对,伤害了孩子,却把改造的矛头对准孩子,指望动动嘴皮子,说点什么,就可以改善孩子的状态,这怎么可能呢?

把“讲道理”当成教育,这几乎是“问题家长”的通病

人们对“讲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维惯性。从小在家庭、学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会成为讲道理爱好者。在他们的经验和认识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告知与被告知的关系;所谓教育,就是“明白人”对“不明白人”说话。所以他们对孩子表示负责和爱,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诉他们如何做。不过,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方式,最容易让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怀孕科普
新妈科普
育儿科普
孕育饮食
早期教育
母婴用品